2009-05-13

生命的价格(由我在论坛上的发言集中而来,有些结构混乱)

鼓吹生命无价的,都认为生命的价值是有客观标准的。但任何所谓的客观价值,从来都是胡扯。

事实上,每个人心里都很清楚,通常,只有自己的生命对自己才是无价的,只有自己才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拯救自己的生命。别人的生命对自己来说,通常都是有价的。没有几个人真的能够做到无论花多少代价都要去拯救别人的生命。能够不惜代价拯救别人的少数人之中,绝大部分也仅仅能够对自己的爱人或亲人才能做到,并不能对随便那个陌生人都做到。即便你真的伟大到了愿意不惜任何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去拯救任何一个生命,你也面临着到底优先救谁的问题。

类似生命无价这种冠冕堂皇的大话谁都会说,但这只是试图占据道德制高点给自己脸上贴金而已。

还有些人认为生命对自己也是有价(注意,这里的价是指有市场存在的情况下的货币效用,不要误解)的,根据就是我们自己会为了钱取做有死亡风险的事情。

我认为通过对风险来计算生命对自己的价值是不合适的。举个例子,给我一万块钱,我可以做一件死亡风险万分之一的事情,这不等于给我一亿块钱,我就愿意做死亡率百分之百的事情。所以一亿这个数目是根据我在死亡风险很低的时候的一个切线算出来的,是个关于死亡风险的边际量,并不是我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真正衡量。想要衡量我的生命对我的价值,只有找到我愿意与之交换的东西,才能确定。但通过切线算出来的生命价值,却可以在社会保障等体系中确定一些补偿标准,但这个标准显然并不是自己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衡量,但可能可以算作是生命的市场价。

另外价值的确定必须指定对象,我的生命对我自己的价值,必须用我认为可以与之交换的东西来衡量。事实上,并不是不存在我愿意以生命进行交换的东西,但却不是任意有限货币。

作为一种序的偏好,是如何转化为线性可加的货币效用的呢?当一个人面临物品货币之间的选择时,也就把不同数量的货币插入到偏好序列之中了,在货币可以自由流通交换的市场中,货币的效用由于市场的存在而不得不跟市场中商品的数量在很大范围内成近似线性关系,于是就变成了一个线性可加的数量。也就是说,货币效用的近似线性可加性,是由于货币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的存在而出现的,只能作为偏好序列的导出物。如果在市场存在的前提下引入以货币衡量的效用,那么某些选择在这种效用定义下是无价的,因为它没有排列在任意有限货币的范围之内。但两个无价(无法用有限货币效用衡量)的选择之间有些可以相对定价,有些情况下两种无价选择之间的差异是有价(可以用有限货币效用衡量)的。

例如,在偏好关系上,我可能把我老婆的生命排列在我的生命之前,而我的生命排列在任意有限货币之前,那么我和我老婆的生命的价格对我来说显然不是有限货币能够衡量的,但我仍然愿意用我的生命换取我老婆的生命。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我的生命对我个人的意义超越任意有限货币,在这个意义上是无价的,但确实存在我愿意与之交换的东西,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有价的,但这两个“价”,含义并不相同。

有些人本来就认为自己的生命对自己有价,有些人还会主动自杀。排除前面这些人,赏金勇夫拿赏金的目的很可能是在市场上换取其他一些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东西。也就是说,某些东西在市场上是有价的,但对于他自己来说很可能是无价的。例如,我孩子快病死了,需要大量的钱治他的病,而他的生命对我来说跟我的一样重要或者更加重要,那么我可能会做赏金勇夫。在战争时期也我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为了一块馒头而做赏金勇夫。所有这些情况,所涉及到的都是各种无价选择之间的排序,参与排序的每一种选择的效用都不能用有限货币衡量,只不过达到选择目的所需的东西在市场上可能是有价的。例如医疗服务是有市场价的,但却能够救我儿子的生命,which is invaluable for me。

如果完全不引入市场,也就无法采用货币形式的效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可以引入一个作用在偏好序列上的单调实函数,任何一个偏好选择都对应一个实数效用,那么这种效用定义下,无论什么选择都是有价的,但这个“价”自然是指这种特定的效用定义下的效用。但在这种效用定义下,任意数量的货币的效用就都有了上限,也就是有限效用却可以对应了无限货币。只不过这样定义出来的效用,完全不具备线性可加的特性,定义了这样的函数也不会比偏好序列本身多出什么内容,不同的效用之间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所以我们说生命对自己是否有价,应该把讨论仅限于线性的货币效用,而不是任意的效用函数。

我可以给出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我的所有选择,还跟所谓的“生命无价”相容(当然是在我前面所说的那种意义上),也不会跟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相悖,能够解释为什么人会冒险,能够说明为什么不能为了拯救某个的生命而花费任意数量的货币资本。但这个模型必须在行为偏好和心理学深入下去才能说清楚,很难用很少的文字写清楚,现在只能说说思路:
--钻石是物品,但自己的生命却不是。偏好理论的偏好序列中所放置的是一个人面临的各种“选择”而不是“物品”,物品本身不能被直接插入偏好序列,只有把物品包装为“得到该物品”、“失去该物品”、“以一半概率损失该物品”等诸如此类的选择之后,才能把这些选择插入偏好序列。只有在不引起歧义的时候,才可以简化地说某人对某物品的偏好。由偏好通过市场诱导出一个物品的货币效用之后,“得到该物品”的效用一旦被确定,那么“以各种概率得到或失去该物品”、“得到或失去不同数量的该物品”所对应的一系列不同选择的期望效用就都被大致上·线·性·地确定了,此时独立于这些选择而谈论这个“物品本身的效用”才有实际意义,这当然是由于这个大致成立的“线性”。但如果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一个“物品”对待,就会发现这个“物品”放在不同死亡风险的选择中,其效用的变化很剧烈,此时独立于具体的选择直接谈论生命这个“物品”的效用就失去意义了。换句话说,把自己的生命直接当作钻石一样的物品是不妥的。
--除此之外,我的模型中还涉及到一个人对死亡风险差别的主观判断。给定两个不同的死亡风险,这两个死亡风险在主观上是否有显著差异,这是一个心理学的函数,只有两个有差别的死亡风险在主观上被认为有显著差异,一个人才会真的区别对待两种选择。
--虽然我认为自己的生命无价,但并不意味着无价的东西之间就没有办法比较了。在偏好序列中,排列在所有有限货币的选择之前的选择都是无价的,但它们之间仍然可以有优先次序,不但如此,其中某些选择之间的差别是可以用有限货币来衡量的,也就是说,无价和无价的东西之间的差别可能是有价的。而且无价的东西有时候可以用其他无价的东西相对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