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22

再谈哥本哈根诠释和量子退相干诠释。

说说我自己的粗浅理解。

测量导致波函数坍塌,坍塌的具体过程是什么?这可不仅仅是是否承认自然界骨子里面是否有随机性那么简单。如果量子力学能够用于描述整个宇宙,那么整个宇宙作为一个孤立系统是没有外部观察者的,其态矢应该完全按照演化方程演化,自然也就没有坍塌,也没有任何随机性。但我们自身作为宇宙的一部分,测量一个量子系统的行为,相当于宇宙内部两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这种过程当然是宇宙态矢的一部分。但为什么我们观察到了坍塌,而宇宙却没有?这是因为量子力学不能用于描述整个宇宙么?或者说宇宙也有一个外部观察者,那么他是谁?如果把他也算作宇宙的一部分,困难岂不是又出现了?……

哥本哈根时代,测量原理跟量子力学的其它基本原理相比,更接近于一条计算实验结果非常实用的经验规律,没有这条原理无法对实验进行计算。但这条原理并不象其它的原理那样美妙,存在着上述的困难。当时也没人能从其它基本原理中导出这条测量原理。

量子退相干诠释,能够将哥本哈根的测量原理作为一条定理导出。当然,导出这个定理的过程结合了对包括观察者在内的宏观环境的统计假设,通过添加一个新的假设来导出原来的假设,这样似乎并没有比原来更加经济。但所增加的这条假设只不过是对观察者的实际情况的描述。对于包括观察者和实验仪器在内的宏观环境,观察者无法精确确定微观量子态,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统计系综。正因为观察者没有自身和环境状态的精确量子态信息,无法精确预测观测对量子系统的影响。因此,这种假设只不过是对实际的实验条件的一个陈述,这就跟你用任何物理理论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做的事情一样。

因此,量子退相干诠释显然比歌本哈跟诠释更经济,因为除了对实验情况的陈述,量子退相干只需要更少的假设。至于实用不实用,这个要看你处理什么问题。哥本哈根的测量原理没有解释波函数坍塌的过程,因此在实验不深入到这个过程内部的时候,自然是测量原理更加实用。但是现在已经有实验能够检验退相干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了,结果也印证了退相干诠释的预言,而哥本哈根的测量原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失去了预言能力。这就好像你用牛顿力学解决日常的力学现象最实用,但是对于高速和强引力场的情况你就必须用相对论一样。

你可能会问,如果我们的技术足够发达,是否有可能了解自身和环境的量子态信息,从而精确预测实验结果呢?我猜不行。因为这需要观察者存贮自身和环境的状态信息,但观察者只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在整个环境的一部分中存贮整个环境量子状态的完整信息似乎必然会导致逻辑困难。而整个环境本身虽然可以“知道” 自身的完整量子态信息,但观察者却并不是整个环境。

关于这个宇宙的骨子里是否有随机性。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便这个宇宙的“骨子里”没有一丁点随机性,物理规律也照样可以让其中的观察者遭遇到测量精度的上限,原因同上。有人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既然如此,就应该直接认为宇宙“本质上”就是随机的,但问题是量子力学理论框架中并没有任何真正的随机,测量原理这种表面上的随机也随着测量原理被降格成为一个定理而消除了。当然,我们到现在也不能说这个宇宙“骨子里”没有随机,但即便有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也肯定不是来自于量子力学自身的。

据说多世界诠释(MWI)也是基于量子退相干的。我很不了解MWI,但有很多疑问,希望达人能够为我解惑。既然说每当自然界面临一次选择,宇宙就发生分裂,我想知道这个选择是什么。如果这里所说的选择是在各个本征值之间选择,我想知道这套本征值所对应的表象是什么。不同的表象有不同的基矢,既然说每次选择都导致宇宙分裂,那么自然应该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宇宙表象。这个表象的地位是否比其它表象的地位更加基本?为什么?在我的量子力学知识中,任何一个表象都不比其它的表象更加优越,叠加态和本征态也完全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别,一个表象中的本征态在另外一个表象中只是个普通的叠加态。之所以我们觉得本征态有特殊性,仅仅是因为每当我们选定一个实验方法就会确定一个特定的表象,以至于对于这种实验方法来说,该表象的本征态的本征值是全部可能的测量结果。也就是说,本征态的特殊性只是人为赋予的。

以我现在对MWI肤浅的了解来说,我看不出来有什么必要引入MWI,也看不出来MWI是符合退相干诠释的唯一模型,希望哪位达人能够解释一下。

------------
以上文字是回答李淼博客的一位网友的:
http://limiao.net/help/#comment-14119

小傑
2007年12月22日 3:23:30

讨论一下关于量子力学的诠释。

我觉得只要我们承认大自然骨子里是机率,
哥本哈根诠释就是很自然而然的观点。

有人说(或有些书上说),哥本哈根的缺点在于,
他没有办法解释粒子被测量时,是如何从波函数崩溃成某处的一个粒子的。

我觉得诸如此类的怀疑,不外乎就是源自于不能接受大自然骨子里是机率,
不外乎就是希望能有一个比较古典、决定论的理论诠释,
才会觉得不自然,或需要解释这个崩陷的过程。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说狭义相对论没有解释为什么电磁拨传递可以不需要介质,
当然他也不能证明介质不存在。
当然我们可以继续假设以太存在,去编织出一个有以太的理论,
去圆满解释相同的现象。
但我个人较倾向于实用、经济的观点。
很显然的,假设以太不存在,会让我们的理论单纯得多,
如果有以太和没以太无法以实验做区分,
我宁可选择不需要以太的。
或许有人要说怪,但这里的怪在于他无法摆脱波动需要介质的观念。

回到量子力学,我们为什么非得要一个决定性的理论,
而不能是随机的,机率的?
为什么我一定要解释这次骰子掷下去的点数是三?
我认为接受自然是机率的,就目前来说是最符合经济的方案。
我们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喜好(古典或骰子),
来选择我们的理论,而是看大自然偏好哪一种。
我认为科学家的工作是去了解大自然,而飞帮他做决定。

在没有进一步的实验结果以前,
我觉得哥本哈根诠释法,
显然比多世界、平行宇宙等等之类的方案,
经济多了。
至于是否奇怪的问题,还是哪句老话,
能接受大自然骨子里可能是机率的(对比于以太可能是不存在的),
那就不奇怪,那就变得自然而然。

粗浅认知,有错还请诸位指点。

2007-12-18

看来确实很少有人真的能够区分科学和信仰。

就连许多支持科学的人都是把科学当作一种信仰来看待的。

他们的论证大致是:任何理论都有基础,这个基础是不可解释的,只能无条件的相信。

然后呢,基本的逻辑推导规则(例如排中律矛盾律之类的东西)也被他们认为是一种信仰,认为这是不可解释只能相信的,于是数学和逻辑也被划归为信仰。

他们相信科学,相信数学,他们认为自己和其他的教徒一样,但是坚信自己所信仰的科学是一种确实比其他宗教更加正确的宗教。

一旦遇到最基本的问题,他们就会说,这是公理,没办法争论,只能相信或者不相信。

以这种方式看待科学的人,往往有可能同时支持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以为这些也是科学。

--------------------
Q:
如你以前的帖子所说,只要人们互相沟通,就等于都接受了一个默认的共识。也就是说认为:双方是可以沟通的,有沟通的基础。至于这基础是生理上的、方法论上的(比如逻辑)、语法上的、还是其他,都不妨。
即,思考和沟通这些事情本身证明逻辑、公认逻辑是存在的。作为科学的基础,这个共识和需要依赖传说故事的信仰是有所不同的。

A:
事实上,逻辑只是被制造出来的约定,在现实世界中无所谓存在不存在。

数学和逻辑的公理全都是约定。我们根本无须假定某种约定一定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的某些情况。我们所作的其实是:把这些约定往某些问题上套,如果套上了,就说明这个问题很可能可以用这套约定来描述,于是我们就继续使用这套约定。如果有一天发现某种情况下这种约定的结论跟某个现实问题不一致,那么可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不适合这套约定。但这不等于这套约定本身有什么错误,只不过把这套约定用于某些问题是错的。

如果你不愿意使用别人普遍使用的约定,你当然可以发明一种跟其他人不同的约定。但如果别人的约定和你的约定都能够成功滴套在大量相同的问题上不出差错,那么很可能说明你的约定和别人的约定是同构的,能够相互翻译,只是符号和语法的不同。完全不同构的约定系统是不能处处给出相容的结论的。

所有这些约定,单纯从约定本身来看,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但是,当这些约定用于现实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有些约定的适用范围非常普遍,而另外一些约定适用范围相对狭窄。这说明了现实世界本身·可能·是有某种结构的。但没有任何理由相信现实世界一定(永远)符合某种你所假设出来的某种约定。

逻辑约定,可以说是以知的适用范围最广泛的约定,其次就是关于自然数的约定……。不但如此,如果逻辑和自然数的约定仅仅套用于约定体系内部,也就是说仅仅用于数学,那么压根就不需要对这种应用进行任何现实世界的实践检验。

一种物理理论的核心基本假定,事实上也是一个约定系统,但这样的约定系统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套用到现实世界的问题上,因此必须通过现实世界的实践检验。当然,即便一套物理理论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其数学内容如果对数学研究有用,也照样可以变成数学的一个部分,从此不再需要接受现实的检验,但也不能再直接用于对现实问题的预言。

Q:
赞成。就是这个:现实世界本身·可能·是有某种结构的

换句话说,只要人们进行任何思考和交流活动,就只能默认这个约定是“可能的”,否则全部变成南柯一梦。
这个约定的强度,比宗教不知道强多少倍。所以俺不认为很多东西的最终归属就是类似于宗教般的“信或不信”。

A:
也不必默认什么,你不同意别人的约定可以自己创造约定,欢迎你能创造出不同构的约定。

如果你创造不出来,还在到处不自觉滴使用逻辑,你还强说你的系统比逻辑更牛逼显然就是做梦,只能自扇耳光。

这就好像:我们可以想象比图灵机更牛逼的超限计算机,但是除非你真的有一台,否则你拿着一台图灵机愣说这台机器超越了图灵机就是做梦了。

Q:
能不能证明 宇宙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图灵机?

A:
宇宙本身完全可以是超限计算机。而这一点是不能被绝对证明或者否定的。

即便宇宙是超限计算机,也不等于我们可以制造超限计算机。

即便给我们一台超限计算机,我们能够对这台超限计算机提供的所有可能的输入和能够区分的所有可能输出也是有限的。这种情况下,对我们来说一台超限计算机未必比普通的图灵机强多少(这个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不知道是否已经有了数学结论)。

经典计算机不可能是超限计算机,对于经典物理学系统,虽然物理量被表示为实数,但由于误差的存在,可区分的状态仍然是有限或者可数的。

完全由qubit构成的量子计算机也已经有人证明等价于图灵机。

甚至完全可以有这样的可能:任何一块物质都是超限计算机,我们本身也是,但我们的意识不是(这一点几乎是肯定的),以至于我们能够利用的计算机也无法是超限计算机。这种情况下大概只有上帝才能把我们当作一台超限计算机做它喜欢的计算。

宇宙本身的量子态·可以·是连续的,而支配宇宙的规律·可以·是无限精确的(有些人误以为量子力学引入了不确定性,现在知道我们并不能确认这一点,不多说了)。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所讨论的宇宙是个孤立的系统,没有输入和输出,那么可以把这样一个宇宙看成有连续统那么多个状态的由基本物理规律支配其状态迁移过程的确定状态机,这当然是一种超限计算机。在这种情况下,宇宙中每一块物质都是一个超限计算机,而由于这块物质不像整个宇宙一样是孤立的,它跟外界有相互作用,使之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确定状态机,而是能够接受输入产生输出的“超限图灵机”。

与此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宇宙的状态是离散的或者有限的而宇宙的规律是不精确的这种可行性。

在数学上永远都存在一些互不等价的理论无法被当前的所有已知实验挑选出来,所以我们并不能绝对证明这个宇宙是哪种计算机。我们只能说,在某种特定的物理理论之中,宇宙会是一台什么样的计算机。

单纯站在量子力学的立场上,宇宙完全可以是一台上述的超限计算机,但我不知道在量子场论、超弦的那些新限制中会怎样。

2007-12-17

技术进步的原动力

技术进步的原动力来源于人类社会之中的生存博弈,生存博弈总是围绕着稀缺资源的争夺而展开。

关于资源的稀缺:
1.如果一种资源太丰富以至于能够满足每一个个体的需要(不稀缺),这种资源就不再是决定个体基因能否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
2.只要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么对这种资源的争夺(生存博弈)就必然出现,因为这种资源是决定个体基因能否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
3.如果目前个体所需的所有资源都不是稀缺的,但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就会指数爆炸,迅速增长到至少一种资源变得稀缺为止。

因此,资源稀缺的状态是生物圈和社会的常态,生存博弈也是普遍的。

生存博弈的后果可能是:
1.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2.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3.发现其它替代资源。

第一点通常不被认为是技术,所以技术的进步通常是关于后两点的。

对于人类来说,只有满足人的某些需求的技术才会被发明出来。而人的需求就是欲望的表达,欲望来源于生物本能,而生物本能形成的原因是演化过程中的生存博弈。

要寻找比这更深层的原因,就会触及热二。生物演化、生存博弈、技术进步过程,在时间上都是破坏过去和未来的对称性的宏观过程,所有这些宏观的时间不对称过程在物理上已知的原因只有热二这一个。

2007-12-15

关于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

有人问我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作为一种哲学是否可有可无。

我觉得哥本哈根解释也不能说是可有可无,因为当时不知道测量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但是我仍然觉得哥本哈根解释有些过于自信了。事实是当时对测量问题跟实验和理论相容的理解并非只能有这么一种,在当时那种不能对这些解释进行甄别的情况下,一口咬定一种解释我觉得是有些过分的。事实上量子力学的测量原理,在当时只是相当于一条经验规律,大家还不知道测量的细节,只是把这条非常有效的经验规律拿出来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完全可以在今后有能够澄清测量过程的时候再仔细解释这条原理,没必要那么着急。我还是觉得老实一点,知道什么就只说什么比较好。我现在这样说有点像放马后炮,不过至少应该吃一堑长一智,能避免今后犯同样的错误也好。

当然,人们对物理学的理解往往要建立在某种直观之上,如果处处都像我说得那么保守,可能会影响人们对理论的消化。但Dirac不是说过么:Shut up! Calculate! 所以,我觉得这种这种超乎已知事实的判别能力的哲学解释似乎并没有真的帮助大家消化理论。对我来说我很难判断哥本哈根解释到底是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是白白浪费了许多人的精力。

图灵机的能力

目前最流行的符号推导软件具有一些基本的公式推导和逻辑推导的能力,但是这些软件还远远谈不上智能。例如以前我使用Mathematica和Maple的时候,许多结果需要用无穷级数来表达的积分之类的东西是无法自动被这些软件推导出来的。

但事实上我们人类所能够写出的无穷项级数才能精确表示的数学表达式,必然可以用有限个符号所刻画。有时候我们使用“...”来表示无穷级数的项,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能够在前面几项中看出规律的时候才使用这种缩写,而这种规律自然是有限符号可以刻画的。或者我们看不出其中的规律,只是求出了前面几项,那么我们所得到的结果自然也就不是完整的,仅仅是只需前面几个有限项就能够描述的非精确描述,这种情况下我们所得到的不完整的计算结果仍然是有限符号可以表达的。

这样,只要引入适当的推导规则,那么许多无穷级数解也可能可以被符号推导软件所推导出来。当然,对于现有的符号计算软件,引入适当的推导规则这种事情还要人来做,软件在闲着没事的时候自己不会去尝试发现这些原来所不具备的推导规则。

不过即便软件在闲着的时候会主动做一些发现新规则的探索游戏,仍然受到一个限制:由于计算机本身的可靠性,这些软件基本上是不会出随机错的,其能力会直接受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限制。但图灵早在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刚刚提出不久就曾经澄清过,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所限制的是那种仅仅能输出正确结果的机器,而不能限制可能输出错误结果的机器(Penrose在这个问题上确凿无疑滴错乐)。因此,一台挂接了真随机数发生器的以一定概率出错的图灵机(例如读写会以一定的概率把1当成0或者把0当成1,状态迁移会以一定的概率迁入错误的状态,状态迁移表会以一定的概率发生不确定的改变),就不再受歌德尔定理的限制。而且不但如此,不挂接真随机数发生器,使用图灵机自己生成伪随机数,也可以在随机预言模型下(Random Oracle)以任意高的精度模拟带有真随机数发生器的图灵机,只有对那些在计算过程中刚好会出现某种匹配了伪随机数发生器算法序列的问题上显示出其局限。

曾经有人以为量子计算机的能力超越图灵机,但有人做过研究之后认为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并不能超越带有真随机数发生器的图灵机。目前已经严格证明所有完全由qubit构成的系统最多等价于图灵机,但对于一般的量子计算系统是否都等价于图灵机尚未给出最后的答案。

超限计算在计算能力上超越图灵机,但是需要能够识别无限数量的符号或者拥有无限个状态,这里的无限甚至可以不是可数的无限。我们可以讨论超限计算的能力极限,因为这只需要有限个符号。但是我们却没有能力直接利用这种模型进行实际的计算。虽然物理量的值往往被当作实数,但由于误差的存在,导致事实上我们能够区分的取值只是有限个。虽然量子态在量子力学中是无限精度的,但测量所得的结果只能是本征值,本征值要么只是离散,要么是连续但有误差的,量子态的精确信息在测量过程中丢失了。因此我们现在不知道任何一种在物理上实现可以被我们利用的超限计算机的方式。

我猜,有限状态识别有限符号的计算机的能力上限就是图灵机,不可能超越图灵机,不知道是否能够对此做出严格的证明。

2007-12-10

逻辑并不是一种信仰

逻辑不是信仰,逻辑规则直接蕴含于人类的语言中。不同语言能够相互翻译说明了它们同构。逻辑学不过是将语言中的推理规则提炼出来而已。人类之所以能够在逻辑推理的基本约定上达成一致就是因为语言的同构。即便是教徒,只要他能够跟别人进行最平凡的日常交流,那么逻辑对于他来说就完全是不可避免的。反对逻辑的人(如果他能够跟别人进行日常交流),说明他根本没意识到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在使用基本逻辑约定。把逻辑当成信仰的看法不但没有抓住信仰的根本特征,也完全没弄明白逻辑是从何而来的。

2007-11-05

演绎推理和因果关系

http://bbs.oursci.org/newreply.php?postid=30829

------------------------------------
30829-疑问 又是问题: 演绎推理和因果性 是什么样的关系?
作者:uncutstone
时间:2004-12-29 11:50


------------------------------------
30886- 不知道你所说的因果性是什么概念……
作者:荒唐
时间:2004-12-30 08:10

演绎推理是根据一些假定得出假定成立时必然成立的判断。至于是谁是因谁是果,跟前提和条件之间并没有对应关系。

例如,你发现米饭烧糊了(前提),结合一些环境因素以及以往的经验(前提),可以推断出烧干锅了(结论);你做饭时发现烧干锅了(前提),结合一些环境因素和以往的经验(前提),也可以推断出米饭会被烧糊(结论)。虽然我们认为烧干锅是米饭糊的原因之一,而不是结果,但结果仍然可以做为前提,原因仍然可以做为结论。

所以前提、结论并不等价于因、果。虽然在包含了如何判断谁是因、谁是果的判断规则的逻辑系统中,也可能可以利用演绎推理来得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但因和果却不一定是前提和结论的关系。

因果关系的通常理解除了逻辑上的蕴含关系之外,还跟时间顺序有关。如果我们要在严格定义因果关系的同时,不破坏这个概念在日常不精确语言中的中心含义,就必须把时序也考虑进去。我没有仔细研究过日常语言中因果关系的核心含义是什么,不能随便给出一个因果关系的定义,但我想时序可能是不可忽略的要素。前提和结论虽然在语言中似乎也有先后之分,但是在数学中这两个概念跟时序没有任何联系,只是由于它们借用了不精确的日常概念,从而容易引起误解。

爱因斯坦说过:
只要数学的命题是涉及实在的,他们就不是可靠的;只要他们是可靠的,他们就不涉及实在。

我认为因果关系应该是一种描述实在(物理世界)的概念,他们跟前提和结论这种数学世界的概念的是不可等同看待的。

关于逻辑中的蕴含关系

http://bbs.oursci.org/newreply.php?postid=30793

------------------------------------
30793- 另一个迷思, 请教
作者:uncutstone
时间:2004-12-28 19:04

有两个真值函数 p , q.
如果 p->q 取真值, 不表示p 是 q 的原因。
p->q 永取真值, 也不表示p 是 q 的原因。
p=>q, 也不表示 p 是q 的 原因。
-> 表示逻辑连接词 if ..then ..
=>表示逻辑推论

举一个例: 1+1 =2 => 饭可以吃。 谁也不是谁的原因。

还是感觉违反直觉。按照通常的理解, p=>q, 那么p 是q的一个原因。

愚钝啊。 :-(


------------------------------------
30876-高兴 我尝试解释一下:
作者:荒唐
时间:2004-12-29 21:32

我怕我们使用的符号不一致,
所以先说一下命题逻辑的符号约定:
 非:~
 与:&   a&b严格等价于~(a->~b)、~(~a|~b)
 或:|   a|b严格等价于~a->b、~(~a&~b)
蕴含:->   a->b严格等价于~a|b、~(a&~b)、(a<->b)|b
等价:<->   a<->b严格等价于(a&b) | (~a|~b)

约定从上到下运算优先级从高到低。
只要有~运算外加&、|、->三者之一,就可以推出其余逻辑运算符

上面这些命题逻辑的符号,包括->,都是一种运算符号,他们的左项和右项无需有任何关系。

a->b的含义是,只要不是a真b假,a->b的值就是真,并非a能推导出b或者a是b的前提。把->当作if...then...实际上很容易引起误解。
所以“1+1=2 -> 饭可以吃”这个公式并非表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仅仅表示如果前者是“1+1=2”后者是“饭可以吃”就可以让这个公式取“真”值。仅此而已。

你所提到的符号=>,含义应该是下面两个符号之一(我的书里面大部分使用下面这两种符号):
逻辑后承:|=
逻辑推论:|-(也就是推出)
这两个符号定义不同,但命题逻辑的完备性定理证明了这两个符号是等价的。
一个命题是一组命题的逻辑后承(|=)表示如果该组命题为真,那么该命题就必为真。
而一个命题是一组命题的逻辑推论(|-)表示这组命题按照直接推导规则能够在有限步骤内得到该命题。
命题逻辑所定义直接推导规则只有一个:a, (a->b) |- b
(一阶逻辑增加一条基本推导规则:A |- (for all x)A。)

此时a & (a->b)确实可以作为b成立的前提条件,b确实可以看做是他们的逻辑结论。而如果写“1+1=2 |- 饭可以吃”是错误的,没有这样的推导规则。这样写才是正确的:“(1+1=2 -> 饭可以吃), (1+1=2) |- (饭可以吃)”

意思是说,只要你规定了“如果1+1=2为真,那么饭可以吃就必为真”这件事情是必然的,那么此时只要“1+1=2”也确实为真,就一定可以逻辑第推断出“饭可以吃”这个逻辑结论。

这个逻辑推论的真实性是并非直接是因为“1+1=2”,而是基于上面的两个前提的真实性。上面的真实性是你规定出来的,并非逻辑系统能够判断出来的。


------------------------------------
30892- 这里有点误解, 我解释一下
作者:uncutstone
时间:2004-12-30 09:58

我写的 ‘1+1=2’ 和 “饭可以吃”, 意思是这两个命题分别都是永真命题。
所以命题 ‘1+1=2’ ->“饭可以吃”, 也是永真的。
那么根据 ‘|-’ 的定义, 如果p-> q 永真,有 p |- q.
所以我有 ‘1+1=2’ |- “饭可以吃”。 也就是说, 如果任意两个命题 A , B 永真, 就会有 A |- B, B |-A. 一个永真命题可以推导出任何一个永真命题。

我的理解, 一个永真的蕴涵就是一个逻辑推论。这个地方有一点自相似性, 容易让人糊涂。


------------------------------------
30923-哈哈 嘿嘿,你对永真的理解错了啦……
作者:荒唐
时间:2004-12-30 13:51

形式逻辑中的永真式(重言式)是指逻辑系统内部的公式,永真式中任何一个项无论取什么样的值,式子本身都保持真。

例如A<->A、A|~A、~(A&~A)这些都是永真式。

而“米饭能吃”核“1+1=2”这两个命题在逻辑系统内部根本是不可能判断真假的,所以它们根本不是(逻辑系统的)永真式。


------------------------------------
33050- “蕴含”可以理解成“如果…那么…”
作者:荒唐
时间:2005-01-25 16:30

日常生活中的“如果…那么…”在“如果”不成立的时候没什么用处,但在逻辑运算中,“如果”不成立也有真值,其真值为“假”。

“推出”(|-)也可以看作是“如果…那么…”,但“推出”这个东西不是用来参与逻辑运算的。

推导规则就是把“|-”和“->”二者联系起来的东西。

推导规则是说,如果“如果A那么B”为真,同时“A”也为真,那么我们可以“推出”一个逻辑结论:“B”为真。

你只需把逻辑公式当做有真假的判断句,由逻辑运算符连接起来的句子也是有真假的逻辑公式,“->”理解为“如果……那么……”并且即使句子错误的也可以利用这个句子的“假”值。

推出“|-”除了它不用来表示逻辑运算,而是用于逻辑推导过程之外,跟“->”没有什么区别就行了。因为如果再使用“->”表示推出,那么推导过程就被这个东西连接成了一个整个的逻辑表达式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就制造了一个专门用于表示推出的符号“|-”。


------------------------------------
32610- 逻辑推导规则并不需要真值表才能定义。
作者:荒唐
时间:2005-01-19 15:20javascript:void(0)

“->”仅仅是“蕴含”这个“逻辑运算”的符号,并不表示“推出”

命题逻辑只有一条基本推导规则(其它规则可以导出):
A, A->B |- B
意思是说,只要有A和A->B二者成立,那么可以推导出B。

一阶逻辑增加一条基本推导规则:
A |- (for all x)A

Goodstein定理

http://bbs.oursci.org/newreply.php?postid=31376

------------------------------------
Goodstein定理——歌德尔不完全定理在皮亚诺公理系统中的一个例子
作者:冷饭
时间:2005-01-05 18:45

从非常非常粗糙的角度讲,歌德尔证明他的不完全定理的方法,就是构造了一个类似“本命题不可被证明”这样一个命题。当然这个陈述是很不严格的,因为现在逻辑中禁止在命题中提到“本命题”这样的玩意,另外,“证明”不是一个在皮亚诺算术系统中定义了的概念。歌德尔证明中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如何解决后一个难点。这个就不具体说了。

在歌德尔不完全定理被证明时,大多数数学家并不太担心自己会实际上碰到这样的既真但又不可被证明的命题,因为这样的命题似乎都是一些很怪的绕来绕去的人造玩意,在数学中被实际研究的问题,应该不会是这样的。现在大多数数学家应该还是这个心态,比如说研究歌德巴赫猜想的很少会去怀疑这个命题会不会是在集合论公理体系下解决不了的。

但是有一些看起来很自然的命题,已经被证明是不能在某些公理体系下证明的。在这里我介绍其中最早被发现的这样的定理之一:Goodstein定理。

任取一个自然数n,比方说266,我们把它写成以2为底的幂次的和,其实就是转成2进制:
266 = 2^8+2^3+2
现在右边还有比2大的数字比如说8啊3啊,就进一步转换变成
266 = 2^2^3 + 2^(2+1)+2
还有一个3,继续写成
266 = 2^2^(2+1) + 2^(2+1)+2

可以知道,无论什么自然数都可以唯一地写成这样的形式。同样地,如果不是以2为底而是以其他大于2的自然数为底,也可以做同样的事情。

现在我要把刚才那个式子的右边中的所有2都改写成3,那就成了
3^3^(3+1) + 3^(3+1)+3
再减去一个小小的1,就成了
3^3^(3+1) + 3^(3+1)+2
这就是现在这个数以3为底的这种展开。

现在把这个式子的右边中的所有3都改写成4,那就成了
4^4^(4+1) + 4^(4+1)+2
再减去一个小小的1,就成了
4^4^(4+1) + 4^(4+1)+1
这就是现在这个数以4为底的这种展开。

现在把这个式子的右边中的所有4都改写成5,那就成了
5^5^(5+1) + 5^(5+1)+1
再减去一个小小的1,就成了
5^5^(5+1) + 5^(5+1)
这就是现在这个数以5为底的这种展开。

现在把这个式子的右边中的所有5都改写成6,那就成了
6^6^(6+1) + 6^(6+1)
再减去一个小小的1,就成了
6^6^(6+1) + 6^(6+1) - 1
这可不是现在这个数以6为底的这种展开,因为有一个-1。所以展开来,它就是:
6^6^(6+1) + 5*6^6 + 5*6^5 + 5*6^4 + 5*6^3 + 5*6^2 + 5*6 + 5
这就是现在这个数以6为底的这种展开。

现在把这个式子的右边中的所有6都改写成7,那就成了
7^7^(7+1) + 5*7^7 + 5*7^5 + 5*7^4 + 5*7^3 + 5*7^2 + 5*7 + 5
减去一个小小的1,就成了
7^7^(7+1) + 5*7^7 + 5*7^5 + 5*7^4 + 5*7^3 + 5*7^2 + 5*7 + 4
这就是现在这个数以7为底的这种展开。

……

这么我们可以一直继续下去,数字似乎变得越来越大,增大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比方上面以7为底的那个数字要比7^7^8大,而7^7^8如果要用十进制写出来,需要用四百八十多万位数字,要印成了书都成煌煌巨著了。因为底数增加1,原来的数字就会增加很多,减去一个小小的1根本是九牛拔一毛无所谓。

但是,但是,Goodstein定理说,对任意的自然数n,当然266也包括在内,如果我们一直重复这个过程,我们最后总会到达0!

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对于n=0,1,2,3,都没什么好说的,很快掉到0。
n=4,第一排数字是步数,也就是现在是以几为底的表示了,第三排是那个式子,第二排是式子用十进制表示出来的值。

2  4    2^2
3  26  2*3^2 + 2*3 + 2
4  41   2*4^2 + 2*4 + 1
5  60   2*5^2 + 2*5
6  83   2*6^2 + 6 + 5
7  109   2*7^2 + 7 + 4
8  139   2*8^2 + 8 + 3
9  173   2*9^2 + 9 + 2
10  211  2*10^2 + 10 + 1
11  253  2*11^2 + 11
12  299  2*12^2 + 11
13  348  2*13^2 + 10
:   :    :
23  1058  2^23^2
24  1151  24^2 + 23*24 + 23
25  1222  25^2 + 23*25 + 22
:   :    :
47  3290  47^2 + 23*47
48  3407  48^2 + 22*48 + 47
:   :    :
95  11115  95^2 + 22*95
96  11327  96^2 + 21*96 + 95
:   :    :

注意到从第三步开始有个大项2*3^2,这个项中只有“3”这个地方以后会大起来,其他的一直保持不变,直到第24步的时候,这个项没有了,大项换成了 24^2,然后这一项里也就“24”这地方会变。然后这样下去大约要4亿多步以后,跟在这个平方项后面的那些杂碎都完蛋了,它成了孤家寡人,然后减一个小小的一,这个平方项就不见了。然后再这么下去,大约要再过10^121步,它才变成了0。

通过验证4,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图景。就象我们看着倒记时的数字式电子跑表的时候,秒位上的数字滴答得很快,一秒秒减下来,等到0秒,再过1秒的时候,分位上的数字减1,可是秒位上的又变成59了,然后又是60秒后,分位上的数字也成0了,再过1秒,小时位上数字减1,分位和秒位上都又成99了。不过慢是慢,迟早会通通变0的。仔细观察刚才关于4的序列,我们发现Goodstein定理的序列中,也有一个类似的钟,只是它的每“分钟”,都要值许多许多“秒钟”,每“小时”要值许多许多“秒钟”,以至于我们感到这个钟不走了,甚至不是倒记时,而是向前走的!

“它的每‘分钟’,都要值许多许多‘秒钟’,每‘小时’要值许多许多‘分钟’”

不仅如此,它的每‘分钟’要值多少‘秒钟’不是固定的,越晚走掉的每一“分钟”,值的“秒钟”,要比前面的“分钟”要多得多,就好比在那个电子秒表里,第一次秒数走到0再过1秒时,分数减1,秒数变59,而第二次秒数走到0再过1秒时,分数减1,秒数却变成1000,第三次秒数走到0再过1秒时,分数减 1,秒数变成10000……(Goodstein序列中这个秒数增加的速度要比这个快得多)。同样,“小时”对“分钟”也是一样。而且还可以有“小时”以上的级别,象“天”“月”“年”。这样,如果你老是注意着“秒数”,就很容易觉得它越来越大,这倒数记时怎么也数不到0。

验证从5开始的序列……这个就算了吧。

Goodstein定理的叙述完全可以在皮亚诺公理系统中进行,它只牵涉到对数字的加减乘的运算,没有必要用到集合论,但是对于它的证明却用到了集合论。在1982年,两位数学家证明了,如果不用集合论,只在皮亚诺公理系统中,是不可能证明此定理的。


------------------------------------
31770- Goodstein定理的证明大纲
作者:bamboo
时间:2005-01-10 15:28

背景知识:

超穷序数
所有集合A都可加以良序,亦即(1)A的任意两个不同元素都可以比较大小及(2)A的任一子集S都有一个最小元素。如果集合A是有限的,良序化后便与某一自然数(在这里的意思包括0)相对应(包括元素大小的顺序)。个别自然数0,1,2,3,…构成有限序数。自然数整体(包括其顺序)是最小的无限序数,记之为ω={0,1,2,3,…}。在自然数之后还有其它无限序数(超穷序数),例如ω+1={0,1,2,3,…,ω}及ω+2={0,1,2,3,…,ω,ω+1}。如果集合A是无限的,良序化后便与某一超穷序数相对应。当然同一个集合A可以有不同的良序,如果A是无限的,那么不同的良序化后便可能相对应不同的序数。

超穷序数的生成
0,1,2,3,…,ω,ω+1,ω+2,…,ω+ω=ω2,ω2+1,ω2+2,…,ω3,…,ω.ω=ω^2,…,ω^2+ω,…,ω^3,…,ω^ω,…, ω^(ω+1),…,ω^(ω^2),…,ω^(ω^2)+ω^2+ω,…,ω^(ω^2+ω),…,ω^(ω^3),…,ω^(ω^ω)=ω^^3,…, ω^(ω^(ω^ω))=ω^^4,…,ω^^ω=ε0,以及更大的超穷序数。由序数构成的集合按序数大小排列已经是良序化了。

超穷归纳法
我们熟悉的数学归纳法可以用集合论的语言表述为:设S是自然数集合Z的一个子集,如果(1)0是S的元素,及(2)从k是S的元素可推出k+1是S的元素,那么(3)S=Z。数学归纳法是Peano算术系统的公理之一。
对于良序化的集合也有类似的性质:设A是良序化的集合,S是A的一个子集,如果(1)A的最小元素是S的元素,及(2)x是A的元素而从所有在A中比x小的元素是S的元素可推出x也是S的元素,那么(3)S=A。这便是良序集合的超穷归纳法。
易证数学归纳法是超穷归纳法的特殊形式,但从数学归纳法不能推出超穷归纳法,因为数学归纳法不能跨越从有限到无限的鸿沟。

Peano算术系统的协调性(Consistency)
Godel证明了不能仅由Peano算术系统的公理出发证明其本身的协调性。但Gentzen证明了藉助超穷归纳法(只需假设直到ε0成立,不需对更大的序数作任何假设),可以证明Peano算术系统的协调性。

由序数构成的严格递减序列
因为由序数构成的集合按序数大小排列已经是良序化了,可以运用超穷归纳法
证明,由序数构成的严格递减序列的长度是有限的。(比对:由有理数构成的严格递减序列的长度可以是无限的,但由自然数构成的严格递减序列的长度必然是有限的。)

Goodstein定理的集合论证明大纲:

在Goodstein序列中把所有进制底数(即第一个Goodstein数中的2,第二个Goodstein数中的3,等等)换成ω,把底数以外的数字保留而加以合适的解释(要注意运算的顺序,3ω跟ω3是不同的,前者其实等于ω,后者等于ω+ω+ω),例如以5为底,2*5^(3*5)+4*5+1便换成(ω^(ω3))2+ω4+1=ω^(ω+ω+ω)+ω^(ω+ω+ω)+ω+ω+ω+ω+1。整个Goodstein序列便换成另一条由序数构成的严格递减序列。因为这种序列的长度是有限的,所以原先的Goodstein序列的长度也是有限的,便推出任一正整数在Goodstein变换下终于会达到0的结论。

Goodstein定理不能由Peano算术系统公理推出的证明思路:

简而言之,就是若从Goodstein定理即「所有Goodstein序列都收敛于0」出发,可以推论出超穷归纳法直到ε0成立。若Goodstein定理能够由Peano算术系统公理推出,根据Gentzen的工作结果,即可证明Peano算术系统本身的协调性,但这与Godel的工作结果相矛盾。因此 Goodstein定理不能由Peano算术系统公理推出。


------------------------------------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换底之后,递减的过程中出现的“-1”是如何消除的?因为并没有“ω-1”这种东西啊?


------------------------------------
31838- 项数是固定的
作者:bamboo
时间:2005-01-11 09:31

令G为原Goodstein自然数序列,F为进制底数换成ω后的序数序列。要知道F(k+1)不是由F(k)-1而来,而是由G(k+1)换底而来,因此不会产生ω-1的问题。

以266为例:
G(1) = 266 = 2^2^(2+1) + 2^(2+1)+2
F(1) = ω^ω^(ω+1) + ω^(ω+1)+ω
G(2) = 3^3^(3+1) + 3^(3+1)+2
F(2) = ω^ω^(ω+1) + ω^(ω+1)+2
G(3) = 4^4^(4+1) + 4^(4+1)+1
F(3) = ω^ω^(ω+1) + ω^(ω+1)+1
G(4) = 5^5^(5+1) + 5^(5+1)
F(4) = ω^ω^(ω+1) + ω^(ω+1)
G(5) = 6^6^(6+1) + 5*6^6 + 5*6^5 + 5*6^4 + 5*6^3 + 5*6^2 + 5*6 + 5
F(5) = ω^ω^(ω+1) + (ω^ω)5 + (ω^5)5 + (ω^4)5 + (ω^3)5 + (ω^2)5 + ω5 + 5
G(6) = 7^7^(7+1) + 5*7^7 + 5*7^5 + 5*7^4 + 5*7^3 + 5*7^2 + 5*7 + 4
F(6) = ω^ω^(ω+1) + (ω^ω)5 + (ω^5)5 + (ω^4)5 + (ω^3)5 + (ω^2)5 + ω5 + 4

原G序列收敛到0的项数是固定的,F序列跟G序列一样,也是固定的。

2007-10-14

二元关系学习总结

preorder(预序): reflexive, transitive

partial order(偏序,对应图论的有向无环图): preorder + anti-symmetric
total preorder(完全预序): preorder + total
equivalence(等价): preorder + symmetric

complete(全互连,对应图论的完全连通图): total preorder + symmetric or equivalence + total
equality(相等): equivalence + anti-symmetric or partial order + symmetic
total order(全序): partial order + total or total preorder + anti-symmetric

注意,上述关系中的后三个关系所用到的某些属性已经不是独立的了,例如相等关系用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就可以导出传递性(因为对称性和反对称性限制了关系只能发生在每个元素自身上,自反性则保证了每个元素自身都满足这个关系。结果没有可能发生传递,因此传递性自然被满足。)

上面的提到的各种关系R所用到的各种属性:
reflexive(自反性): for all x in X it holds that xRx
transitive(传递性): for all x, y and z in X it holds that if xRy and yRz then xRz.
symmetric(对称性): for all x and y in X it holds that if xRy then yRx
anti-symmetric(反对称性): for all x and y in X it holds that if xRy and yRx then x = y
total(完全性): for all x and y in X it holds that xRy or yRx (or both)

二元关系的其它一些常见属性:
irreflexive(非自反性): for all x in X it holds that not xRx
coreflexive(伴自反性): for all x and y in X it holds that if xRy then x = y
asymmetric(非对称性): for all x and y in X it holds that if xRy then not yRx


- PR
- /|\
- / | \
- / | \
- / | \
- PA TP EV
- |\ /\ /|
- | \/ \/ |
- | /\ /\ |
- |/ \/ \|
- TO EQ CP


PR: preorder
PA: partial order
TP: total preorder
EV: equivalence
TO: total order
EQ: equality
CP: complete connection

/: anti-symmetric
|: total
\: symmetric

一个重要的未讨论过的关系:

well order(良序): total order + well-founded

well-founded(良基关系):every non-empty subset of X has a minimal element with respect to R; that is, for every non-empty subset S of X, there is an element m of S such that for every element s≠m of S, the pair (s,m) is not in R.

If a set is totally ordered, then the following are equivalent:
1. The set is well-ordered. That is, every nonempty subset has a least element.
2. Transfinite induction works for the entire ordered set.
3. Every strictly decreasing sequence of elements of the set must terminate after only finitely many steps (assuming the axiom of dependent choice).


其它关系:
* Dependency relation, a symmetric, reflexive relation.
* Independency relation, a symmetric, irreflexive relation.
这两种关系是互补的。

2007-08-11

Wallace-Bolyai-Gerwien定理

http://www.oursci.org/bbs/oursci/newreply.php?postid=124894
(三思-冷饭)

这个定理说,两个面积相同的简单多边形A和B,A一定能切割成有限多块再拼起来成B.

证明很简单:

1)简单多边形都能切开成三角形。

2)而任意三角形都能切开拼成矩形(先沿两边中点切开,再把上面的小三角形沿顶角垂线剖开得到两块和下面的梯形一拼就成矩形了)。

3)两个面积相同的矩形,一个切开可以拼成另一个(这个难点,不具体说了,要斜着切)。

4)于是我们可以把两个多边形都分别先切成三角形,再切成各个矩形,然后统一矩形的宽度,于是拼成一个长矩形,因为原先的两个多边形面积一样,这样的两个长多边形必定相同,于是得证。

2007-05-22

猫和大部分哺乳动物只有两种颜色感受器,人类有三种,而鸟类有四种

我原来只是猜测可能有些物种的颜色感受细胞的种类比人多,但我不懂生物学。没想到原来是鸟类。是不是鸟类所拥有的强大颜色分辨能力的代价是大部分鸟类都变成了夜盲呢?

要是长一对彩色全息眼,能够辨别频谱和相位,那么用不着几何光学成像系统也有可能可以建立立体视觉了,就像蝙蝠的耳朵对声音的辨别能力一样。不过这种东西可是说起来容易,貌似人类到现在也仍然不能在全光学波段做出具有这种能力的设备。不知道现在所谓的彩色全息技术是否能够在整个光学波段同时做到。

以下转自三思科学-解惑:猫眼看世界
……
  猫的色觉常为人们所忽略,以为它们生活在黑白世界里。的确,猫无法像人类那样分辨丰富的色彩——人类视网膜拥有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正是这些基本的“三原色视觉细胞”赋予动物感知色彩世界的能力,但是,猫的视锥细胞只有绿色和蓝色两种。这样,猫只能分辨有限的颜色,例如灰色和绿色、蓝色、黄色。但是这不妨碍它们生活得有滋有味,要知道,大多数哺乳动物都只拥有两种视锥细胞。扯一点题外话,人类感知的色彩也是不够充分的——如果跟鸟类比的话。鸟类有四种视锥细胞,额外的一种能感知紫外线,这让它们的世界远比人类的来得斑斓。你能想象那是多么奇丽的世界吗,就像我们很难想象四维空间一样。

  猫色彩感的牺牲换取的是它超级强大的夜视能力。在黑暗中,视锥细胞就开始罢工,这个时候,视网膜中的视杆细胞就上场,这种细胞无法感知色彩,因而在黑夜里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黑白的。猫的视杆:视锥细胞的比例是25:1,而人类只有4:1,因而当切换到黑夜,猫就变得比人类更为灵敏,而且它的瞳孔在昏暗中可扩大至眼球表面的90%,微弱的光亮就足够它们觅取猎物。
……
  关于鸟类的视觉,可参考:
  《环球科学》06年8月号: 鸟眼看世界:更缤纷的色彩
  《新发现》 创刊号(05年9月):鸟眼看世界大不同

2007-05-17

多生原理(fecundity)

在数学上,对于无规则的形式系统,任何模型都可以满足。规则越多,满足规则的模型就越少。而自相矛盾的规则,则没有模型能够满足。

这样说来:无规则<==>一切皆有逻辑上的可能

我以前有过这样一个想法:无规则,蕴含了全部逻辑上可能(不是概率上的可能)的系统,所有这些系统,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宇宙。全部逻辑上允许的系统构成了一个不属于任何其它类的真类(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类,就把它当作集合好了,但是这个集合是特殊的,不能作为任何其它集合的子集)。我们的宇宙只是属于该真类的一个元素。简单到诸如Peano公里系统这样的东西,也可以算是一个宇宙,只不过这个宇宙相对我们的宇宙来说比较单调,但毕竟还是拥有无限元素的,如果是有限群或者有限域就更小了。这些系统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由各种各样的数学关系所关联。例如有些系统是另外一些系统的子系统,例如群和子群,空间和子空间。某些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甚至可以定义位置关系,但还有更多系统之间连位置关系都不存在。

后来我在《终极理论之梦》中看到这样一段:

“在诺兹克(Robert Nozick)所谓的多生(fecundity)原理中也许能找到解释。那个原理说:逻辑上能接受的所有宇宙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存在的,每个宇宙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定律。多生原理本身没有任何解释,但它至少具有一定的令人满意的和谐性;正如诺兹克讲的,多生原理说明了“所有可能的都是现实的,而他本身也是那些可能性中的一种”。”

这个跟我的想法差不多。不过对我来说这是纯粹的数学存在性。

对于物理上所研究的宇宙,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闭包定义:

1.我自身作为一个对象,属于这个宇宙。
2.任何一个对象,如果与属于这个宇宙的对象之间存在信息交换,那么该对象也属于这个宇宙。

这样就递归定义了一个对信息交换完全封闭的结构。我们的物理学就建立在对这个结构的研究上。至于这个定义中的“我”实际上是无关紧要的,这只是个起点,为了定义这个宇宙,这个起点可以从任何一个跟“我”有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东西开始,最终的闭包都会包含相同的内容。

在这样的递归定义下,该“宇宙闭包”中,“造物主”对我们来说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即便它确实创造了我们的宇宙。因为如果造物主跟我们的“宇宙”之间存在信息交换(也就是说,他会干涉我们的宇宙),那么就破坏了我们这个物理宇宙的封闭性,按照前面的定义,这个造物主就被自然加入到这个“宇宙闭包”之内。

对于这样一个宇宙闭包,无论是否由一个外部的造物主所创造,我们都无从知道。因此询问该“宇宙闭包”是否由造物主创造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可能得到任何与此相关的信息。

2007-05-14

关于量子退相干诠释

[以下部分需要读者对量子退相干解释有所了解,其中包括了我的许多不可靠推测,仅供参考:]

即使接受量子退相干(quantum decoherence)的解释,为了满足好事者的好奇心,还需要说明那只处于叠加态的宏观的Schrödinger猫被身上到底会发生什么,因为如果把对微观系统计算结果直接套在这只宏观的猫身上,其结果过于荒谬以至于根本无法接受。

首先必须强调,切断一个宏观物体跟环境的一切联系,这在技术上可能是永远做不到的,这种尝试说不定会遭遇到物理上的极限。但为了讨论问题,我们不妨假定我们能够做到(嘿嘿,说不定需要动用一些在我们现在看来极其恐怖的技术手段,例如某些需要动用一个恒星的全部能量的技术手段。俺根本不知道咋样才能做到,见笑了)。深入一点分析,我非常怀疑,如果我们真的能切断猫盒和整个宇宙其他部分的一切联系,即便没有那个残忍的杀猫装置,猫还能存活多长时间。我倾向于认为生命现象对所依赖的物理规律是相当敏感的,一旦生命跟宏观环境之间极其频繁的相互作用被切断,构成我们的身体的粒子由外接环境引起的退相干就会消失(注意,退相干并不是孤立系统自发发生的过程,量子力学并不允许这种过程。因此提到退相干的时候实际上总是要有一个参照物,例如我们的身体对于环境发生退相干),生命所依赖的分子原子层次的统计物理规律就会因此发生变化,可能会直接损害脆弱的生命现象。也就是说一旦我们成功隔离了猫盒,这种隔离就让猫盒的量子态的演化过程跟宇宙的其它部分不再相关,猫盒的量子态开始作为一个小系统按照量子力学规律独立演化,不再象隔离之前那样跟随周围巨大的环境系统共同按照量子力学规律演化。这种变化的结果我猜测几乎一定会让猫根本无法生存。如果我们真的能隔离猫盒,这只猫可能在隔离过程中就会死亡,甚至隔离这只猫的装置和附近的一些东西都会在隔离过程中由于被切断了跟猫盒这样一个宏观系统的全部联系而遭到破坏(后面很快就会再次提到这一点)。彻底隔离了猫盒之后,这只猫就已经死了。在我们重新开始观测这个猫盒的时候,在我们的观测手段所确定的表象下,这只(死)猫确实应该处于某种叠加态,在打开猫盒的过程中,由于猫盒是一个宏观物体,退相干的过程很可能会带来非常恐怖的物理效应,说不定会再次破坏周围的仪器,对盒子内部的环境也会再次造成严重的破坏。在经历了这些过程之后,我们将会发现量子力学的基本规律再次得到验证,但我们不可能得到活猫,甚至连猫的死尸都可能得不到。

把一只宏观的猫盒和宇宙环境彻底隔离开可能带来什么样的物理效应呢,说不定会是这样:隔离之后猫盒之中的物质由于缺乏外界大环境的频繁相互作用,开始发生某种可以被称为“量子变质”的反应,例如在盒子中出现了一些类似于超流或超导之类的奇特现象(当然应该不会是超流或超导,具体是什么我们现在还算不出来),导致猫被这种发生了“量子变质”的奇特物质所杀死(这是我胡猜的,实在猜不出这种情况下到底会发生些什么鸟事,见笑)。

如果上述这些启发式分析侥幸没有原则性的错误,那么Schrödinger猫实验的真实结果很可能是猫被隔离之后确实进入了某种叠加态,但在隔离完成之时,猫就死掉了。即便没有杀猫装置,死掉的猫也一样处于某种量子叠加态。实际上猫的量子态就是个普通的纯量子态,由于接下来我们将通过一种特定的方法观测这个系统,而观测手段将确定一组本征态,在这组本征态下,我们称猫的量子态就是这些本征态的叠加态。杀猫装置的存在并不会使这个系统的量子态出现什么本质的不同,只不过是个摆设。这种情况下一只死猫(甚至可能死得很难看,身上一个没有完全被毁的零件都没留下)也就谈不上什么意识了,它自然也就不会因为生死叠加而变得稀里糊涂。彻底隔离这样一个盒子可能会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例如前面提到的需要用掉一颗恒星的全部能量的技术手段,见笑),而观察这样一个盒子,宏观物体恐怖的退相干过程可能会造成许多很奇妙的物理效应(例如发生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再次见笑)。

不过所有这些启发式的思考都开始超出了我思考能力和知识范围的极限,实在无法进一步海阔天空地胡侃了。

--------
有一点必须说明,量子力学的退相干解释实际上恢复了物理学决定论的世界观。如果退相干解释被彻底证实,那么在这个意义上Einstein胜利了。Bell不等式的失利实际上意味着爱因斯坦对于局域性的理解有错误,在EPR悖论这个问题上Bohr胜利了。

2007-05-13

重力方向和热二时间箭头之间的类比

热二事实上并没有造成时间在过去和未来两个方向上的本质差异。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用重力的方向作一个形象的类比:

想象一下,你生活在地球上,一开始你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物体的重力总是指向人类方向感觉中的“下方”,开始你觉得百思不得其解,干脆把这个作为一条定律:“重力总是向下”,至于为什么“上和下”之间有这么明显的区别,你不知道。这个定律经历千百年的考验,丝毫都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后来你发现地球是圆的,实际上各个地方的重力的方向并不是同一个方向,因此这个“下”就不再具有普遍性。你还会发现,我们之所以感觉到“上和下”不一样,恰恰就是因为重力作用在我们的身体上,因此才让我们感觉到“上和下”的区别。这样事情就明白了,“重力总是向下”是因为我们感觉到的下方就是重力的方向。而实际上空间本身并不存在“上和下”的差别,“下”也不再是一个固定的方向,这取决地心相对于你的方向。后来你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个新的重力理论中,“重力总是向下”变成了一个推论,沿着重力给你造成的方向感去测量重力的方向,当然只能得出“重力总是向下”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即便在正在加速运动的宇宙飞船内部,还是在火星上,都仍然成立,但“下”这个方向原来所拥有的绝对意义从此就彻底消失了。

你不妨回忆一下你小时候第一次听说大地是圆球形的时候有多么的吃惊吧。反正我当时觉得这件事情是很古怪很不自然的,过了好一段时间才逐渐消化。回忆回忆这件事情,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当你听说热二所确立的时间箭头没有什么特殊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吃惊了。

熵增也重力向下一样,我们原来不知道为什么熵总是随着时间的前进而增加,干脆就把它当作一个定律了。有了统计物理学和对生命过程和思维过程中熵变的研究,现在我们知道了,正是因为热二支配了我们的生命和意识,热二让我们能够区分过去和未来,因此我们所感受到的时间前进的方向实际上就是熵增加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去看熵,熵自然总是(极高概率地)随着时间的前进在增加。也正因为如此,那些熵增的过程例如鸡蛋掉在地上摔碎就显得非常平凡,而自组织这种局部的熵减现象就令人感到惊奇,直到我们弄明白这些熵减现象是熵增定律的局部效果。统计物理学当中,熵增成为从等几率假设附加上非平衡的初始条件所导出的一个定理,而不再是基本定律。熵增并不是因为基本物理规律对于时间的非对称性,也不意味着对应熵增的时间方向有什么特殊性。虽然熵增定律仍然在各种情况下适用,但是熵增所确定的时间箭头原来的绝对意义从此就彻底消失了。

从宏观孤立系统的微观状态的相空间观点来看,热平衡这个宏观状态粗粒所占据的相空间体积是极其巨大的,仅仅这一个宏观状态粗粒就几乎占据了整个相空间的全部,剩下一点点地方让其它非热平衡的宏观状态占据,每当宏观状态的熵减小那么一丁点,那么该宏观状态在相空间对应的那个粗粒的体积就减小若干个数量级。宇宙现在所处的状态,在相空间中一定是某个极其微小的粗粒。正因为宇宙现在刚好处于一个极其微小的粗粒内部,随便往那个方向随机游动都会以极高的概率溜达到周围更大的粗粒当中,再往外还有比这还大的粗粒……你可能会质疑说宇宙处于这个地方的可能性实在太小,因此严重怀疑这种说法。但是,虽然这个粗粒很小,却仍然存在穿越这个粗粒的相轨道,在宇宙的状态穿越这个粗粒的时候,所处状态自然是远离热平衡的。这种事情可以称之为后验概率、回归分析、待定参数、人择原理(我讨厌“人择原理”这个名字,应该使用“实择原理”才更准确)什么的。

你可能会问,如果事情真的象你说的这么简单,那么为什么还会困扰那么多物理学家?实际上现代物理学家自从弄明白时间方向的心理感受的来源之后,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发生多少分歧(不排除某些从来没有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的物理学家在这个问题上会犯错误,因为许多前沿的研究并不需要把这些问题都弄清楚)。许多分歧在于是否在基本规律上时间对称性是否存在根本性的破坏。但必须注意这件事情:即便在基本物理规律上时间的对称性上确实存在着根本性的破坏,也并不影响我们前面的讨论。熵增所确定的时间箭头与此无关。

[以下部分包括我的不可靠推测,仅供参考:]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宇宙的粗粒会按照这种特殊的方式被划分,而不是按照任何其它的方式?毕竟给微观状态的相空间的相点进行划分的不同方法数量极其巨大,对于有限集,所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是Bell数,随着集合元素个数增长得比指数函数还快。这个问题对我来说跟前面的例子一样明显:人类对宇宙的宏观观测手段决定了人类对宇宙相空间粗粒的划分方式。例如,我们往往使用PVT等参数(当然可能不仅仅是PVT,但我们暂且以PVT为宏观参数的代表)来描述热力学系统宏观状态。那么如果把这个热力学系统孤立起来,该系统每一组不完全相同的PVT的值,都在该系统的相空间中占据不同的粗粒,所有不全相同的PVT值就确定了对该系统微观状态相空间的一个具体的“划分”。但为什么我们会采用PVT等宏观参数来描述热力学的状态呢?就是因为与这些物理量相关的宏观物理规律支配了我们自身和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样,就又回到了原来的那个问题:这种划分方式之所以看上去与其它的划分方式不同(跟其它划分方式之间的对称性被破坏),是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被这种划分方式所确定的宏观物理量所遵守的宏观物理量规律支配的,我们利用这种划分方式所确定的宏观物理量去测量宇宙的宏观状态,自然就会对宇宙的相空间做出这种方式的划分。因此,这种划分方式本身实际上没有什么特殊的,上帝可以采用任何他喜欢的划分宇宙相空间粗粒的方式,只要划分的方式是不均匀的,并且忽略掉宇宙的具体微观状态,那么上帝都会得到类似于热二这样的统计成立的物理规律,越大颗的粗粒,宇宙的状态就越有可能不小心溜达进去。

[以下部分是科幻:]

但是,是否可能存在着这样的生命呢:支配这些生命的宏观物理规律跟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但基础物理规律却完全相同,只不过宏观规律是以跟我们不同方式涌现出来的),对它们来说重要的宏观物理参数跟我们也不同。对于它们来说宏观上不可区分的宏观状态,在我们看来是可能在宏观上进行区别的,而对我们来说宏观上不可区分的宏观状态,在它们看来也是可能在宏观上进行区别的。这种生命对宇宙相空间的划分方式跟我们就截然不同,甚至宇宙现在的状态对于这种生命来说处于它们所认为的热平衡状态的粗粒之中,而这种生命能够生存的状态在相空间中的位置对于我们来说恰恰也是热平衡状态粗粒之中。这种情况下我们和它们之间甚至是不可能见面的。对于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我完全回答不了。说不定由于这个宇宙的基本物理规律本身的特殊性,所有可能形成的生命形式都受类似于我们所见到的宏观物理规律所支配,结果导致所有可能的生命形式都会对宇宙的相空间做相同或者极相似的划分,那么那种古怪的生命就不存在了。但谁知道实际情况到会怎样呢,至少目前对我来说还难说。

2007-05-10

还原论和整体论。

还原论(reductionism)和整体论(holism)本身并不矛盾,但经常被滥用。滥用的结果就成了极端还原论(greedy reductionism)和神秘主义整体论(mystic holism)。科学的还原论和科学的整体论之间实际上毫无矛盾。首先,复杂系统涌的任何高层规律一定能够在复杂系统所基于的低层规律上被完全表示,这是还原论的观点。其次,复杂系统所涌现出来的高层规律无法在低层规律上去理解,而且独立于低层的具体表示,这是整体论的观点。但是,一个特定复杂系统所涌现出来的高层规律再神奇,再独立于底层规律,都必须能够被该系统所基于的底层规律所表示;凡是不能被底层规律所表示的高层规律,无论如何都是涌现不出来的。科学的还原论和科学的整体论在这一点上从来都是斩钉截铁的。

复印机不识字,但是却可以复制打印在纸上的文章,因为文章已经被·表示·为纸上的一大堆墨点,这些墨点是能够被复印机所“理解”的,这时候我们说这篇文章被还原为一堆墨点。但是一篇文章不但可以被打印到纸上,还可以被存贮在磁盘上,被朗诵,被翻译成外文……这些都是文章的不同表示方式,但该文章的所有这些表示方式,都蕴含着相同的意义,这时候我们说这篇文章的整体意义独立于文章的表示方式,并且这个意义不能在文章表示的层次上去理解。这就是科学的还原论和科学的整体论。科学从不承认涌现(emergence)是不可解释的神秘现象。例如,普通的黑色油墨和白色纸张自身的特性限制了这种印刷品所展示的只能是黑白图像,绝不可能由于某种神秘的原因而“涌现”出彩色图像。

一个圆的总曲率(曲率对弧长的围线积分)等于2π,2π是这个圆的整体性质,该性质完全被构成圆的各段圆弧的曲率和圆弧之间的连接方式所确定。但是总曲率2π这个性质却并不是圆所独有的性质,所有简单的闭曲线全部具有这个性质,无论这个简单闭曲线拐了多少个弯。

2007-05-08

《终极理论之梦》读书笔记

[以下摘自:第一推动丛书第三辑:史蒂芬·温伯格《终极理论之梦》P169。原书:Steven Weinberg, "Dreams of a Final Theory"P211]

终极理论也许远在几个世纪以外,也许完全不同于我们今天想象的任何东西。不过,我们姑且假定它就在某个角落,那么,根据已经知道的东西,我们关于那个理论能猜想些什么呢?

在我看来,今天的物理学中能够不变地在终极理论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是量子力学。这不仅因为量子力学是我们今天关于物质和力的一切知识的基础,经过了非常严格的实验检验;更重要的是,没有人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改变量子力学,使它能以任何方式保留那些成功而不带来逻辑的荒谬。[荒唐--我也觉得量子力学精美绝伦。但现状似乎是如果放弃量子力学,那么我们在物理学上的知识基本上就全军覆没,包括那些最前卫的理论。即便在那个“终极理论”中连量子力学也需要彻底修改,可能也根本没人知道应该怎么办。不过我不反对赌赌运气。Penrose对量子力学的不可动摇的根本地位持怀疑态度,但是怀疑归怀疑,除非有充分的理由逼我们寻找量子力学替代品,否则不妨继续赌下去。补充一下,我对作者对于“终极理论”的态度并不赞同。]

虽然量子力学为一切自然现象提供了表现的舞台,但它本身却是一个空空的架子。量子力学使我们能想象大量不同的可能的物理学系统:由通过任何形式的力发生相互作用的任何粒子组成的系统,甚至还有任何根本不是由粒子组成的系统。近百年的物理学历史已经证明了是逐步认识对称性的历史,是对称性原理导演了我们在量子力学舞台上看到的形形色色的戏剧。我们今天关于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的标准模型所一来的也是对称性:狭义相对论的时空对称性,它要求标准模型应该建成一个场的理论;还有一些内在是对称性,它们决定了电磁场和承载标准模型的力的其它场的存在。引力也可以在对称性的原理的基础上来认识,那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对称性,它决定了无论我们描写时间和空间位置的方式如何变化,自然定律都不会改变。

根据一个世纪的经历,大家都相信最后的理论应该建立在对称性原理的基础上。我们期待着这些对称性能把引力与标准模型的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统一起来。但是几十年来我们仍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样的一些对称性,而且我们也没有一个能在数学上满意的包括了广义相对论基本对称性的引力的量子理论。

现在的情况大概有些不同了。近十年来,一个关于引力甚至也许包罗万象的崭新的量子理论框架已经发展起来了--那就是弦理论。弦理论为我们推出了第一个可能的终极理论的候选者。

……(跳到下一章→P184中译|P230原版)

很难想象我们能拥有一个不需要任何更深层的原理来解释的终极物理学原理。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将得到一个无穷的原理链,每个原理后面都跟着更深的原理。例如,现代的科学哲学大家波普尔(Karl Popper)就拒绝“终极解释的思想”。他坚持“每一个解释都能通过普适性更高的理论或猜想得到进一步的解释,不可能有不需要解释的解释……”[荒唐--我的想法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链条是否无穷,也并不知道这条链条上更深层的理论是否一定会更简单。但是,即便我们已经找到了终极理论,我们也无法确认这一点。我们可能找到一个理论,这个理论把我们现在已知的所有理论全都统一了,没有任何例外,甚至可能今后永远都无法发现例外。但我们无法绝对确认这一点。因为是否还有更深层的规律,这些规律是否一定会被我们找到,这是由造物主或者这个宇宙本身说了算的,并不是由我们说了算的。波普尔不一定正确,他犯了把假设当作真理或者信仰的错误。但是作者对待终极理论的态度似乎也有类似的问题,只不过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波普尔跟其它许多相信无限基本原理链的人可能最终是正确的,但我想这个观点不能从迄今还没有人发现一个终极理论的事实来讨论。那样的话,就像19世纪的探险家们说的,因为过去几百年的北极探险总是发现,不论他们深入北极多远,北方总还有更多的汪洋和冰雪,要么没有北极点,要么谁也没有到过那儿。但最后还是有人走来了。

似乎许多人都有那样的印象,过去的科学家常常自以为发现了终极理论。他们就像哪位想象自己在1908年到达了北极点的探险家柯克(Frederick Cook)。人们想象,科学家惯于精心构筑他们宣扬的所谓终极理论的蓝图,并顽固地捍卫它,直到如山的实验证据向新一代科学家们证明那些蓝图全都错了。但是,据我所知,本世纪还没有那个著名的物理学家宣布过已经发现了终极理论。不过,物理学家有时确实忘了达到理论的终点还需要走过漫漫长路
。回想一下迈克尔逊1902年的预言:“从众多表面相隔遥远的思想领域出发的路线汇聚到……一片共同的土地上来的日子看来不会太远了。”最近,霍金在接受剑桥大学的数学卢卡西讲座教授(牛顿和狄拉克坐过的席位)的就职演说里提出,那时正流行的“扩张的超引力”理论即将为某个终极理论提供基础。我怀疑霍金今天还会那样说。但是,不论迈克尔逊还是霍金,都没有说终极理论已经在手了。

……(跳过一段→P186中译|P232原版)

我们相信,由一个比一个更简单的基本理论构成的链条,既不会无限延伸,也不会有一个终点,但是这不太可能发生。剑桥的哲学家雷赫德(Michael Redhead)认为,那些链条有可能绕回去。他指出,正统的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需要一个观测者的宏观世界,需要测量仪器,而这些宏观的东西本身也需要量子力学来解释。这个观点在我看来又提供了一个例子,让我们看到,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和它对量子现象与研究那些现象的观测者的不同处理方式,都存在什么问题。在埃弗雷特等人最现实的量子力学方法里,只有一个包括实验和观测者在内的一切现象的波函数,而基本定律描述的是这个波函数的演化。[荒唐--感觉这段话的逻辑有混乱。首先,更基本的理论未必更简单,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坚信这一点。其次,后面所举的用来说明链条构成回路的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的例子似乎跟基本理论本身的层次无关,只不过说明了量子理论自身的自指特性。]

……(跳过几段→P188中译|P236原版)

尽管不难设想一个没有更深的原理来解释的终极理论,但是很难想象一个不需要那样的解释的终极理论。不管终极理论是什么,它在逻辑当然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最后证明终极理论是能用几个简单方程表达的弦理论,即使我们能够证明这是既能描写引力和其它力又没有数学矛盾的唯一可能的量子力学理论,我们还是要问,为什么会有引力那样的东西?为什么自然会服从量子力学的法则?为什么宇宙不喜欢跟着牛顿力学那飞旋不停的点粒子?为什么存在天下万物?雷赫德(Michael Redhead)不相信“在逻辑上自我辩护的科学基础的目标”,也许代表了多数人的观点。

另一方面,惠勒曾经说过,当我们走近终极理论时,我们会惊讶它们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显而易见呢?我想惠勒可能是对的,不过那只是因为我们发现那些定律显而易见的时候,已经历了几百年的科学失败和成功。即使这样,我想那个“为什么”的老问题,虽然形式上不那么强硬,仍然伴随着我们。哈佛的哲学家诺兹克(Robert Nozick)曾抓住这个问题,他建议我们不要在纯逻辑的基础上导出终极理论,而应该寻求使它比简单粗野的事实更令人满意的论证。

在我看来,沿着这样的路线,我们最好能希望证明终极理论尽管不是逻辑必然的,却是逻辑孤立的。就是说,也许到头来我们还是总可以想象跟真正的终极理论完全不同的其它理论(如牛顿力学统治的无聊的粒子世界),但是我们发现的终极理论却是非常刚强的,任何微小的修正都将带来逻辑的荒谬。在一个逻辑孤立的理论中,每一个自然常数都可以根据第一原理计算出来;任何常数值的微小改变都将破坏理论的和谐。终极理论就像一个精美的瓷器,要扭曲它就只能打碎它。在这种情形下,尽管我们可能还不知道为什么终极理论是对的,我们却可以在纯数学和逻辑的基础上知道那个理论为什么不是别的样子。

这不单是一种可能--我们已经走在这条通往逻辑孤立的理论的路上了。已知的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是量子力学的法则,是我们所知的关于物质及其相互作用的其它一切事物的基础。量子力学不是逻辑必然的;它的前身牛顿力学似乎并没有什么在逻辑上不可能的东西。不过,物理学家却没能成功地找到改变量子力学法则的任何路线,哪怕微小的改变也会引出像负几率那样的逻辑灾难。

但是量子力学本身不是完备的物理学理论。它没有告诉我们任何关于可能存在的粒子和力的任何东西。翻开任何一本量子力学的教科书,我们能看到许多奇怪的假想粒子和力的例子,多数都不像我们真实世界里存在的东西,但它们都完全符合量子力学的原理,可以用来教会学生使用那些原理。如果我们只考虑与狭义相对论一致的量子力学理论,可能的理论就不会很多。多数理论都将因为产生无穷大的能量或者无穷大的反应率等无意义的东西而被逻辑排除出去。即使这样还会留下很多在逻辑上可能的理论,如关于强力的量子色动力学,除了夸克和胶子,它没有宇宙的其它东西。但是,如果我们坚持理论应该把引力包括进来,那么大多数那样的理论又将被排除了。也许我们可以在数学上证明这些要求只留下唯一一个逻辑可能的量子力学理论,也许那就是一个关于弦的理论。如果真是那样,虽然可能还有很多其它逻辑可能的终极理论,但是只有一个描写了与我们自己的世界相关的事物--尽管那关系还有些遥远。

但是为什么终极理论应该描写与我们世界有关的东西呢?在诺兹克(Robert Nozick)所谓的多生(fecundity)原理中也许能找到解释。那个原理说:逻辑上能接受的所有宇宙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存在的,每个宇宙有自己的一套基本定律。多生原理本身没有任何解释,但它至少具有一定的令人满意的和谐性;正如诺兹克讲的,多生原理说明了“所有可能的都是现实的,而他本身也是那些可能性中的一种”。[荒唐--我也有类似于这种“多生”原理的想法,原来诺兹克已经提出过了。这种原理里面所提到的宇宙实际上比那个由真空涨落创生了无数个小宇宙(包括我们生存的宇宙)的“巨宇宙”更巨大,包括了一切数学上允许存在的合乎逻辑的构造。不过这里的表述的一个必须小心处理的地方是:“存在”的含义是什么,几乎可以肯定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存在”。在这个原理之下,许多可能的宇宙之间,甚至连相对位置关系这种关系都无法谈论,只能谈论某些更加底层的数学关系。而在那个“巨宇宙”之中,它所创生的小宇宙至少我们还可以谈论它们在“巨宇宙”之中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多生”原理所允许的一切宇宙所构成的“宇宙类”,它本身所遵循的“基本物理规律”是·空·!不会有比这个“宇宙类”所遵循的“空规律”更简单的基本物理规律了。我很清楚许多人会跳起来质疑这种想法有什么意义,我很愿意承认这个想法很可能甚至必然没有任何实践上的意义。但是这个想法很有趣,这就够了,有没有现实意义我并不关心,因为我本来就没有想要拿它去实践什么。如果这种想法能够对我们所思考的问题起到一点开拓思路的作用,就更谢天谢地了。]

如果真像这个原理说的,那么将存在一个我们自己的量子力学的世界,存在永不停息地飞旋的粒子的牛顿世界,存在没有任何东西的世界,也存在我们难以想象的数不清的其它世界。这不仅是说,从宇宙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或者从一个波函数到另一个波函数,所谓的自然常数在发生改变;正如我们看到的,它还包括了一个真正的基本理论(如量子宇宙学)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但是仍然留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基本理论是那样的?另一方面,多生原理则认为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宇宙,遵从完全不同的定律。但是,假如别的宇宙完全无法接触,完全无法认识,那么关于它们存在的说法,除了避免为什么它们不存在的问题而外,似乎没有任何结果。问题在于,我们想从逻辑来谈论一个对逻辑论证没有真正意义的问题:什么是我们应该或不应该好奇的东西?

我们曾靠人择的理由帮助解释为什么我们宇宙的终极理论是那样的,多生原理从新的途径证明了它的作用。存在着许多可能的宇宙类型,它们的定律和历史使它们不利于智慧生命,但任何追问世界为什么那样的科学家却一定生活在别的某个宇宙中,那里是能够出现智慧生命的。这样,我们马上就可以排除牛顿物理学统治的宇宙(起码的一点,那样的世界里没有稳定的原子)或者什么也没有的宇宙。[荒唐--我觉得人择原理这个名词本身很无聊,拿人类或者智慧生命来说明这个原理更加无聊。既然我们看到了现在这个宇宙的样子,那么我们所寻找的基本物理规律必须能够允许我们看到宇宙现在这个样子,否则这个规律即便成立至少也不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的规律。“终极理论”,仅仅允许智慧生命存在是根本不足够的,还必须让我们看到我们所知道的任何一个观测事实。因此,与其说是人择,还不如说是事实对理论的约束,叫作“实择”才更准确。事实上,数学中已经有了与此对应的概念:条件概率、待定系数、回归分析,虽然都不是很贴切,但是“实择”至少比“人择”更精确一些。]

从极端说,可能只有唯一一个逻辑孤立的理论,没有待定的常数,相应于某种能为终极理论感到惊奇的智慧生命。假如能证明这一点,我们差不多就能如愿地解释为什么世界是那样的。[荒唐--为什么我们希望一个理论中没有待定的常数?事实上,理论本身可能都可以看作是“泛函空间”中一套待定的方程,与此同时,常数的值本身也能够作为理论的一条基本原理。我觉得常数和方程之间的差别只是层次上的差别。]

2007-05-07

Martin Davis对Roger Penrose的评论,一针见血。

[以下摘自:第一推动丛书第四辑:马丁·戴维斯《逻辑的引擎》P230。原书:Martin Davis, "Engines of Logic - Mathematicians and the Origin of the Computer"P207]

……

罗杰·彭罗斯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物理学家,他在宇宙的几何结构方面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工作。他也曾考虑过人类心灵的运作从本质上说是否是算法这个问题。彭罗斯援引歌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明确地回答说:不是。以下是一种表述歌德尔定理的方式:

给定一种能够逐条获得关于自然数的真陈述的算法,那么我们总是能够得到另一条关于自然数的真陈述(我们称之为歌德尔句子),它是不能通过那种算法生成的。

彭罗斯论证说,没有一种声称等价于心灵活动的特殊算法能够满足需要,因为心灵总是有可能通过一种“洞察”活动而发现歌德尔句子对于该算法为真。这则论证是极端错误的,至于其原因,图灵早在1947年为伦敦数学会所做的演讲中就已经解释过了,那次演讲足足比彭罗斯所写的文章早了40年。图灵指出,歌德尔定理仅仅适用于那些只声称真陈述的算法,但没有一个数学家能够声称不会出错。我们都会犯错误!因此,歌德尔的定理并不阻止把人类心灵的数学能力等同于一种既能产生真陈述又能产生假陈述的算法过程。

赛尔和彭罗斯拒不承认人类的心灵就其本质而言等同于一台计算机。但他们两人都心照不宣地接受了这样一个前提,即无论人类的心灵可能是什么,他都是由大脑产生出来的,都服从物理化学定律。而库尔特·歌德尔则愿意相信,大脑实际上就是一台计算机,但他拒不接受并不存在超越大脑的心灵这种观点。事实上,古典的心-身问题是歌德尔所关注的问题的核心。他认为心灵以某种方式独立于我们作为物理实体的存在,他的这种立场通常被称为笛卡尔的二元论。

……

2007-04-03

关于哲学中其大无外的宇宙及其本质

首先,我们要区分物理学和哲学的宇宙的含义,以免引起混淆。

物理学家最近一个多世纪所提到的大爆炸宇宙并不是“其大无外”的,物理学家经常会自由地使用“我们的宇宙”和“另一个宇宙”这样的词汇,就说明了这一点。注意,这绝对不是说物理学家对这个宇宙的定义就有什么不好的,只不过这种定义和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无关。

但是什么是哲学意义上“其大无外”的宇宙呢?不严格的说,至少应该指一个对于信息交换完全封闭的区域。可以这样递归地定义一个其大无外的宇宙:

1.我自身作为一个对象,属于这个宇宙。
2.任何一个对象,如果与属于这个宇宙的对象之间存在信息交换,那么该对象也属于这个宇宙。

这个递归定义是由“信息交换”关系所构造的一个数学意义上的闭包,并不一定要求空间的尺寸上无限。我们从现在开始放弃“其大无外”这个说法,改用宇宙闭包,来进行讨论。

在这样的递归定义下,该“宇宙闭包”中,“造物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为如果造物主跟我们的“宇宙”之间存在信息交换,那么就破坏了我们这个物理宇宙的封闭性,按照前面的定义,这个造物主就被自然加入到这个“宇宙闭包”之内。

对于这样一个宇宙闭包,无论是否由一个外部的造物主所创造,我们都无从知道。因此询问该“宇宙闭包”是否由造物主创造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可能得到任何与此相关的信息。

许多人喜欢问一些“本质”的问题。例如什么是宇宙的本质,什么是质量的本质、什么是电荷的本质、什么是引力的本质……

但当你把物理学家所看到的东西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却认为你答非所问。因为你没有把这些东西的“本质”告诉他们。

为什么这些人会有这样的问题呢?我认为这个和人的生活经验有关。你在生活中,看到任何一个人造产品,例如手表、电脑、汽车……其中每一样你都可以询问其原理。而且,毫无疑问,这些东西的本质都是可以问的。你可以问这些东西的制造者,原则上你总是有办法弄清楚他们的本质。但这个想法用到宇宙上,就行不通了。

你本身是属于这个宇宙闭包的对象,你如果想要知道这个宇宙闭包的本质,你需要问这个宇宙闭包的创造者(如果有的话)。而这个创造者,如果不属于这个宇宙闭包,那么无法告诉你这个宇宙的本质是什么(请看前面宇宙闭包的递归定义)。如果这个创造者跳出来告诉你这个宇宙的本质是什么,那么这个创造者就不再权威,因为他本身不再位于宇宙闭包之外,此时他自身对他所处的这个宇宙的本质的回答,就不再有效。

如果你要了解一个东西的“本质”,你必须身在其外,并且询问另一个身在其外的创造者。但是对于宇宙,你做不到。

你有没有可能掌握到宇宙的本质呢?说不定可能,但你对此却永远无从判断。

------------------
科学家创建各种关于这个宇宙的模型,所谓模型就是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模型中任何一个概念在原则上都可以通过可操作性的步骤进行观察或测量。科学家可能会得到这个宇宙的终极模型,但是在逻辑上永远也无法知道这一点。

数学公理系统,其本身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关系,貌似不加定义,其实不然,实际上公理系统本身就是对这些基本概念的定义。但是与通常意义上的定义不同,每一条公理事相当于一个多元关系,描述了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若干公理每一条都描述了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后来的派生概念定义,也都是公理,因为这些定义由于包括了新概念,因此不能直接从原来的公理中导出。只不过派生的概念定义,往往是一条或者几条定义围绕着一个特定的派生概念,不像原有的基本公理,若干条规定同时围绕着若干个概念。

2007-03-21

RSA blind算法--让RSA抵抗时间分析攻击

对于了解RSA算法并且也了解密码算法时间分析攻击的人,可以跳过A,B两部分。

A.先大致说一下RSA算法:

公开密钥(n,e),私有密钥(n,d)
其中n = p*q,p,q是两个随机选择的巨型素数(必须保密),d,e满足d*e≡1 (mod(p-1)(q-1))

----====以下公式中,如果不加特殊说明,所有运算都是(mod n)的运算====----

于是根据Fermat小定理,x^(d*e) = x

假设明文为m,密文为c,那么

利用公钥(n,e)的加密过程:c = m^e
利用私钥(n,e)的解密过程:m = c^d = (m^e)^d = m^(e*d),根据Fermat小定理,m^(e*d)刚好等于m。

当然,RSA算法真实实现比这要复杂很多,需要用到大素数的随机生成算法、强素数的生成算法、中国剩余定理、快速的模幂运算等,但这些对与我们要讨论的RSA blind没有什么关系,因此不再深入了。

B.再大致介绍一下时间分析攻击:

时间分析攻击,实际上是选择密文攻击的一种,利用了一种边带(side channel)信息的泄漏

B.1先说说选择密文攻击:

所谓选择密文攻击,是指攻击者能够获取解密服务,但不知道密钥的情况下,对系统进行的一种攻击。

例如,一个职员,在任职期间可以得到其主管机器的解密服务,因此可以阅读主管收到的加密邮件并且代主管回复邮件,但并不知道主管的密钥。但该职员离职之后,该解密服务随即停止。因此该职员不再能够继续阅读主管的邮件,因为他没有主管的密钥。如果该职员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的便利,通过精心构造一批密文,并且使用主管机器提供的解密服务,根据这批密文的解密结果(注意,解密结果不一定仅仅包括明文信息,解密指定密文所消耗的时间,系统产生的热量,此类信息都术语解密结果信息)设法确定了主管的密钥,那么他就可以在离职之后继续读取主管的邮件。这个职员的攻击方法就被称作选择密文攻击。

稍微正式一点地描述选择密文攻击:攻击者精心设计一组密文ci,使用能够获取到的解密服务对密文ci进行解密,假设每个ci对应的解密结果所包含的信息是ri,那么我们就得到了这组ci和ri的之间的关系Rk:
ri = Rk(ci)。Rk与密钥k之间肯定是有关系的,通过这个Rk确定密钥k的过程就是选择密文攻击。

如果对于一个算法,Rk与k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有办法在可接受的时间内由Rk确定密钥k,那么就说这个算法对于选择密文攻击是脆弱的。

B.2再说说时间攻击:

所谓时间(分析)攻击,所利用的解密结果信息就是解密服务解密密文ci所用的时间ti。如果精心设计密文,获取了ci和ti的关系Tk:
ti = Tk(ci),通过分析Tk和密钥k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密钥的方法,就是所谓的时间分析攻击。

一个非密码学的时间分析攻击的例子:如果我要窃取你在键盘上输入的口令,我不一定非要看到敲击口令的过程,我只要在旁边听你相邻两次击键的时间间隔,就可以得到一些信息:间隔短的两次击键,很可能意味着两个键的距离比较近,间隔长的两次击键,很可能意味着两个键的距离比较远。如果我有机会尝试攻击你的口令,我可以仅仅尝试哪些在时间间隔模式上跟我窃听到的你的击键过程的时间间隔很相似的口令,这样我所需要进行尝试的数量就会远小于完全的暴力攻击。

对于RSA算法,数学上的攻击,至少在目前来说,没有已知的特别高效的攻击手段。但是,对于一个具体的RSA算法实现,只要我知道算法的具体代码,我就可以给出解密一个指定密文ci所需要的时间ti,与密钥每个bit的值之间的函数关系。这样我只要精心构造出一组密文ci,并测量时间ti,就可以把密钥的每个bit作为未知数,建立一组方程把每个密钥bit求出来。这个方程甚至很可能是线性的。

有人可能怀疑解密时间可能不能精确测量,那么这种攻击是否还能奏效呢?当然可以,首先,时间不精确可以重复多次地对同一个密文进行解密取平均值而得到。其次,即便测量不精确,不能唯一地确定密钥,至少也可以只试探那些最可能的密钥,大大缩小密钥搜索空间。

注意,这种攻击并不仅仅是理论上未来可能出现的攻击,有一些密码学家已经成功地利用此类攻击攻破了一些密码算法。

之所以这种攻击也属于边带信息或者带外信息泄漏的一种,就是因为这种攻击并非对RSA的数学结构进行攻击,而是对RSA具体实现过程中软硬件特性所泄漏的密钥信息进行攻击,而这些信息在RSA算法本身所建立的安全信道之外,是一种经常被"忽视"的信道。在此类信道上的信息泄漏,常常可以称为边带信息泄漏或者带外信息泄漏。

知道了时间分析攻击,能量分析攻击就简单了,就是通过测量密码系统在解密一个特定密文的时候的发热量,来猜测密钥信息的方法。由于发热量的测量相对于时间来说更加不准确,而且实际情况中常常难以对系统的能量进行测量,因此一般来说这种攻击比时间攻击更难实施,效率也更低,但一旦能够实施这种攻击,仍然比暴力搜索要快若干数量级(别忘了,系统发热量虽然不能准确测量,但我仍然可以对一个密文重复测量1000000次取平均)。

为了防范时间分析攻击,一种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设法确定算法在最坏情况下所消耗的时间,然后任何一次解密,如果没有达到最坏时间,都不输出结果。这样做一个是估计最坏时间很麻烦,而且与平台相关,同时也大大降低算法效率。而且即便这种方法能够阻止时间分析攻击,也难以阻止能量分析攻击,因为等待到最坏时间的过程,毕竟跟计算过程不同,因此所消耗的能量也不同。为了防止能量分析攻击,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对硬件做功率补偿控制,永远让系统消耗恒定功率。这些容易想到的方法成本都很高。

C.RSA blind算法
在解密密文c之前(这个密文c可能是攻击者精心构造出来用来刺探时间信息的密文),我们生成一个均匀分布于[0,n)之间的随机数r(必须是密码学意义上安全的随机数或者伪随机数),对r进行加密并且与c相乘得到变换后的密文s:
s = r^e * c(注意,这里往后的运算还是都要对n取模的)
(这一步很快,因为RSA加密指数e总是很小,因此这一步的速度常常比解密过程快几十倍)

这里要说一句:r是一个[0,n)之间均匀分布的随机变量,可以断言r^e以及s
= r^e * c也都是这样的随机变量,只是三者不是相互独立的。但任何一个单独来看,都仍然是一个密码学意义上安全的随机数。

这个过程涉及到公钥中的加密指数e,由于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涉及到私钥中的解密指数d,因此不必担心任何信息的泄漏。

然后对s进行解密并且除以r,就可以得到明文m:(别忘了(mod n)运算!)
m = s^d / r
因为s^d / r = (r^e * c)^d / r = r^(e*d) * c^d / r = r * c^d / r = c^d = m

注意,这个过程中,s^d运算与d的值相关,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是否可能会泄漏d的信息。

密文c可能是攻击者精心构造用来刺探解密指数d的信息的数据,那么攻击者只要建立了解密时间t与密文c之间的关系t=t(c),就可能以此获取私钥d的信息。

但由于s是一个密码学意义上安全的随机数,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攻击者如何精心地构造了c,最终使用d进行解密的都是随机数s,于是攻击者实际上无法建立解密时间t与密文c之间的关系,解密时间t实际上是一个与密文c完全无关的随机变量s相关的时间。最后还有一个除法,这个除法所需要的时间跟r有关,但r也是一个与密文c完全独立的随机变量。

于是在整个过程中,攻击者得不到ti和ci的关系t,因此时间攻击也就无法奏效。

说实话,前面的讨论中我打了一个马虎眼。第一步s = r^e * c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与随机数r的值也有关系,因此这一步的时间可能会与随机数r的值相关。但即便这一步的时间被单独测量了,所得到的关于r的信息也是很少的,因为花费同样时间的不同r值太多了(简并度太大:D)。而且最关键的是,r值是每次系统解密的时候重新随机生成的,用过就丢,因此不能通过多次精心设计的刺探过程来积累有关某一次使用过的r值的信息(前提是r确实是一个密码学安全的随机数或者伪随机数),虽然信息可能会泄漏一点点,但无论过多长时间都无法积累到危险的程度。

关于电子自旋和量子态的简单科普

电子自旋与经典的自转不同。你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测量电子的自旋。但是无论你选择什么方向,你测量的结果只能是两种,可以用(与该方向相关的)↑和↓来表示。在你不进行测量的时候,电子的自旋可以处于该方向的↑和↓两种状态的“相干叠加态”。

实际上,只有当你选定了一个测量方向,你才能测得电子自旋。在这个方向上,能够测得的两种状态↑和↓被称为“该方向上电子自旋的本征态”。注意,称一个状态为本征态,并不是指这个状态比其他的状态更“基本”。这个本征态之所以是本征态,仅仅是因为你选定了一个方向。所以。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电子自旋都有两个本征态。一个方向上所确定的电子自旋的两个本征态,对于另外一个不同方向来说,就变成了·相干叠加态·。

如果你想要同时测量电子自旋在两个相互不同方向上的分量来确定电子“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在量子力学的理论框架中是绝对做不到的。你只能先在一个方向上测量,然后在另外一个方向上测量。但是如果你先在一个方向上测量,那么测量本身就会迫使电子自旋进入该方向的↑和↓两个状态之一(这通常被称为波函数的坍塌),此时如果你紧接着进行另一个方向的测量,就相当于你把先前的测量结果按照量子相干叠加的方式分解到新方向的↑和↓两个本征态上,你仍然只能测得新方向的两个本征态之一。也就是说,你想要通过测量两个方向电子自旋的方向来确定电子自旋的取向,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中完全是徒劳的。

至于这个相干叠加态,简称叠加态,跟通常概率统计意义上按概率分布的多种状态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不知道桌子底下的一个硬币是正面还是反面,我可以说这个硬币处于正面和反面的概率分别是多少多少。但这仅仅是因为我不知道硬币的状态,实际上这个硬币当然必定处于正面或者反面两种情况之一,·根本没有·处于正面和反面的某种“叠加态”上。在量子力学中,把这种由于不知道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导致的多种状态按照概率的分布,叫做“混合态”,而不叫做叠加态。而把叠加态(叠加态包括本征态)叫做“纯态”,叠加态实际上是一个精确的状态,并不是多个不同状态的混合。混合态才是多个纯态按照概率分布的混合。混合态之中,各个纯态的概率之和必须是1。而任何一个纯态则可以在指定了测量方式之后,被唯一地分解到对应该测量方式的若干本征态上去,但是分解之后的各个本征态系数是复数。这些复数的模的平方和必须是1,而它们自身的和并不一定是1。例如电子可以处于(1/√2)↑ + (1/√2)↓或者(1/√2)↑ - (1/√2)↓或者(1/2)i↑ + (√3/2)↓等等。无论是叠加态还是本征态,都是纯态,他们的区别仅仅是你所选择的表达量子态的基底不同造成的,就好像建立坐标系的时候选用的基向量不同一样。实际上基向量和其他向量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完全可以随意选择。你可以说一个叠加态是若干个本征态的叠加,你也可以把一个本征态表示为某些叠加态的某种叠加。只不过后者由于不代表具体测量值,因而不太方便。

一旦你对量子系统选定了一个(可以实际操作的)测量手段,那么你就确定了一组本征态(相当于向量空间的一组基底)。这时候你对一个量子系统进行测量,你就只能得到这些本征态之一,而且测量操作也将立即迫使系统进入你所测得的本征态。对于一个叠加态,你的测量结果是某个本征态的概率,等于该叠加态在这个本征态上投影系数的模的平方。

principle, law, rule在学科中的含义解释

principle:原理、原则。

principle 作为原理,往往是指一个理论最基本的假定,有时候也可以叫作基本定律(basic law)。一个理论以原理为基本假设,推导出一些导出结论而构建起来。例如相对论的原理,量子力学的原理,经济学的原理。原理在一个理论中是用来解释和推 导其他内容的,其本身不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释。有时候,A理论的一些原理在B理论中可能是导出结论,而B理论的一些原理也可能在A理论中作为导出结论。特 别地,随着理论的发展,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以为很基本的原理,在新理论中不再基本;而原来的导出结果,在新理论被认为更加基本而作为原理。

principle 作为原则,往往指一些先入为主的规则。例如,你做人坚决不说谎,而且根本不管这是为什么,反正就是不说谎,丝毫没得商量。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不说谎是你做 人的原则。但是这和原理的含义实际上是有差别的,一个东西作为理论的原理,在理论内部是不能得到解释的,这一点跟原则的含义相似。但这不等于这些原理不能 被解释,也不等于这些原理不能被放弃。前面说了在B理论中A理论的部分原理变成了导出结论,那么实际上B理论就对A理论的这些原理给出了解释。当理论和事 实冲突的时候,我们更相信事实,而不是原理。而原则和现实利益相互冲突的时候,一些人会选择坚持原则。有时候盲目坚持原则会带来好处,因为某些你不清楚原 因的原则并不是真的没有原因。但有时候盲目坚持原则会带来恶果,因为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原则的适用情况而滥用了这个原则。


law:定律(法律这个意思我就不提了)。

law 作为定律,大部分情况应该是指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而得到的一些经验规律,但是却能够经受广泛严格的试验检验。例如理想气体定律,安培定律,万有引力定 律,能量守恒定律。当一个定律在某个理论框架中得到了解释,在这个理论框架中这个定律就作为一个导出结论而存在。例如,机械能守恒在牛顿理论中作为一个导 出结论。但是,能量守恒(包括机械能守恒)在热力学中变成了原理(基本定律)。现在看来,能量守恒定律是比牛顿运动定律更加基本的规律,因此在后来的理论 中往往也被拿来作为理论的原理。


rule:规律、规则。

rule作为规则,就是指制定出来的必须遵守的一些约定。例如数学推导规则,语法规则,游戏规则,交通规则等。

对 于人制定的规则,既然是人的约定,实际上就存在任意性,例如交通规则的右侧通行或者左侧通行,数学推导中使用什么符号,语法规则中的语序等。虽然有任意 性,但是也不能不做约定,否则就无法解决混乱。但是在若干都能够解决混乱的约定之间做出选择,就是比较随意的事情了。例如,为了解决人和人之间交流思想的 问题,世界上出现了大量不同的语言;为了保证交通秩序,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不同的交通规则。他们都能够解决特定领域的混乱,相互间往往很难比较孰优孰劣,但 是却互不兼容。

rule作为规律,我猜其最原始的含义应该是“造物主所制定的用于指导宇宙运转的规则”,实际上也是规则。但这个规则不是 人制定的,而这个宇宙事实上却按照这个规则运转。到底是不是造物主制定的我们根本不用关心,但是作为规律,这个词的含义往往是指一个领域所研究的对象所遵 循的·事实·上的关系。例如经济规律,物理规律,化学规律。

有时候如果一个理论经过大量检验后被认为是准确有效的,我们往往也会把这个理 论的各种结论称为规律。但这仅仅是在这个理论的预言与观察结果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在某些情况下与事实不一致,那么至少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不能再称之为规 律。如果发现某些事实没有现有理论能够解释,可以称这个地方有我们尚未发现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