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3

关于经济学的基础,以及经常引起误解的“理性人”概念

太多人对经济学中理性人概念都有严重误解。理性的人并不是日常意义上“讲道理”或者“脑子清醒”的人。

1.人每次面临选择(小到可以到包括走路先迈哪只脚的选择)都按照自己的偏好做出行动决策。
2.人对不同选择的偏好相对稳定,就算神经病人或无意识状态下的行动决策也都不会是完全随机的。

据我所知,只要是个活人,就满足上述两条,而上述两条对于建立经济学中理性的人概念已经足够了。如果你反对,请给出实例,当然必须是活人。至于一个人的某种偏好是否是日常意义上“理性的”(例如是否喜欢吃有毒害的食物),或者说这个人在按照自己的偏好做出决策的时候自己是否是有意的(例如迈步先迈那只脚这种选择),跟经济学中的“理性”都没有关系。经济学中所谓的理性就是指一个人有相对稳定的偏好倾向。

由于经济学重点研究的是货币和市场之类的概念,因此很容易让外行认为“经济人”就是追求货币效用的人。偏好理论在我看来甚至描述了全部生命的一种普遍行为模式,事实上就是常说的趋利避害,这是所有生命的共性,而且所有生命的这种行为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超出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在存在交换的情况下向假想的偏好序列中插入货币,货币效用才得以从偏好序列中出现,之后就变成了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范围。

在经济学刚刚创立的时候,人们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不可能有今天这么清晰的认识,就好像微积分的建立初期,极限理论并未建立,所有人对切线、导数、收敛性之类的概念都全凭直觉理解,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稀奇古怪的难题。但既然理论已经被成功应用在不同的领域了,那么一般来理论基础的中的含混不清和自相矛盾就应该是迟早可以澄清并解决的。